刚刚,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

鹏鹏西风 2025-11-27 22:47:39

刚刚,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了! 你有没有想过,一副眼镜,能改写新闻的规则? 就在前几天,联合国记者会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提问环节,却因为一个细节,让全球媒体炸了锅。中国记者陈莺迁站在台前,语气沉稳地追问联合国发言人关于中东局势的回应。镜头扫过,她鼻梁上那副黑框眼镜,平静得像一件日常配饰。可没人想到,这副眼镜,正以“第一视角”全程记录——高清拍摄、实时翻译、AI辅助生成摘要,一气呵成。 更关键的是,现场没人察觉。直到发言人突然一顿,盯着她说:“你是不是在用眼镜拍我?” 这一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水。表面看,是技术惊艳了世界;可往深了想,问题来了:当记录变得无声无息,我们还拥有“不被拍摄”的权利吗?当一个记者靠一副眼镜就能完成摄录、翻译、剪辑、发稿的全套流程,传统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是不是正在被悄悄重构? 这不是科幻片,而是正在发生的真实。 陈莺迁佩戴的,是国产夸克AI眼镜,背后搭载的是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它不只是一台摄像设备,更像是一个“外脑”——能实时分析现场人物情绪、自动提取关键词、生成多语种稿件草稿。在巴基斯坦边境冲突现场,记者戴着它穿行于炮火之间,镜头记录的不只是画面,更是那种空气里弥漫的紧张感。传统摄像机需要架设、调试、引人注目,而智能眼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另一个例子是央视记者徐德智。他在联合国用雷鸟X3 Pro眼镜直播提问,全程无额外设备。那副68克重的眼镜,完成了从拍摄到实时字幕翻译的全链路工作。过去,一条国际新闻需要一个团队:摄像、翻译、记者、后期。现在,一个人,一副眼镜,就够了。 这带来的好处包括:新闻时效性大幅提升,信息损耗减少,一线记者的自主性增强。更重要的是,中国视角的国际表达,不再依赖西方媒体的转译。我们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世界。 但技术跑得太快,规则却还在原地踏步。 联合国目前没有明文禁止智能穿戴设备,只有一条模糊的“避免隐蔽录音录像”原则。可问题是,智能眼镜算不算“隐蔽”?它戴在脸上,公开可见,但拍摄行为却可以完全无声无息。这种模糊地带,正是争议的核心。 如果今天是中国记者用AI眼镜,明天会不会有其他国家的记者用内置人脸识别的设备,自动标记在场外交官的身份、立场甚至历史发言记录?如果AI开始自动生成“情绪分析报告”,记者会会不会变成一场数据博弈,而不是真诚对话? 我觉得,这不该由技术领先者单方面定义。中国在AR领域确实走在前面——2025年第二季度,雷鸟、Rokid等国产品牌合计占据全球近半市场份额。广西领导用AI眼镜演讲,博鳌论坛给外宾配国产翻译眼镜,这些都不是噱头,而是系统性落地的信号。 可正因如此,我们更该主动推动规则建立。比如,建议联合国设立“智能设备登记制”:允许使用,但必须申报功能、关闭人脸识别、开启拍摄指示灯。这不仅能避免误解,更能树立负责任的技术应用典范。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使用方式决定它的价值。我们不缺能打的硬件,缺的是与之匹配的全球叙事能力。过去,我们总在回应别人的议题;现在,我们有机会定义新的规则。 这副眼镜,不只是工具,它是中国科技从“被看见”到“被信赖”的转折点。它提醒世界:创新的定义权,不该只掌握在硅谷手里。东方的智慧,也可以是轻巧的、克制的、以人为本的。 当世界开始通过中国科技的“视网膜”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不该只是技术的胜利,更应是文明对话的新可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5
鹏鹏西风

鹏鹏西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