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宣布了 11月25日,日本当局宣布不会重新考虑国会相关答辩,其理由为“紧急状态可能构成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下的‘存立危机事态’”。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内阁在书面回应中称,“无论紧急状态程度怎样,构成‘存立危机事态’的客观标准都是一致的。 “国家安全”四个字,能挡住一切追问吗? “存立危机事态”这词,不是新造的。它打根上就带着争议——2015年安倍政府推动新安保法时,硬是把这一条塞了进去。核心意思是:哪怕日本本土没挨打,只要“跟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被攻击,日本觉得自身生存受威胁,就可以动用武力。说白了,就是给集体自卫权开了绿灯。 可这个“受威胁”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怎么判?文件里没说。内阁自己说了算。这就等于把发动军事行动的钥匙,悄悄交到了行政机构手里。 现在更进一步,连国会想问几句,都被一句“可能涉及危机事态”挡了回去。这不是回避问题,是直接把门焊死。 我翻过日本《国会法》原文,里面写得清清楚楚:国会议员有权对政府施政进行质询,这是监督行政权的核心机制。可现在这套程序,在“国家安全”四个字面前,变得形同虚设。议员问不得,媒体查不清,公众只能听一句“我们有考量”,然后呢?没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2023年,日本防卫省计划在宫古岛建设导弹阵地,涉及巨额预算和环境影响,国会多次要求详细说明,结果拖了半年才给了一份删减版报告,关键数据全被模糊处理,理由还是“涉及防卫机密”。后来是地方民众集体诉讼,才撬开一点口子。 再看另一个例子。2024年,自卫队一架F-35在训练中失联,搜救拖了整整48小时。事后国会追问调度为何迟缓,防卫省回应:“相关信息涉及作战流程,不便公开。”可飞行员家属只想要个时间线,这算泄密吗?显然不是。真正的问题,是“国家安全”越来越像一个万能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更让我担心的是,这种模糊化操作,正在被常态化。高市早苗上台后,多次在公开场合把台海局势与“日本存亡”挂钩。她不说具体会怎么做,只反复强调“政府将综合判断”。可“综合”什么?情报来源是什么?决策流程有没有制衡?没人知道。 一个国家的安全体系,如果建立在不可追问的基础上,那它防的到底是谁?是外部威胁,还是民众的知情权? 民主制度的底线,不是政府想不想说,而是公众有没有权利知道。尤其是在涉及军事行动、巨额预算、外交走向这些重大议题上,国会质询不是添乱,而是必要的刹车机制。美国国会每年举行上百场听证会,德国联邦议院对海外派兵有明确批准权,就连印度,议会也能对边境冲突发起独立调查。 日本呢?越来越多的事,变成“内部决定、事后通报”。这不是高效,是权力失衡。 我不是说所有信息都该公开。军事机密当然要保护。但“保密”和“拒答”是两回事。你可以不披露具体部署,但至少要解释政策逻辑;你可以不公开情报来源,但得说明决策依据。可现在的回应,连这种基本交代都没有。 如果任由“国家安全”成为拒绝监督的挡箭牌,那未来会不会连防卫预算的去向、武器出口的对象、自卫队海外行动的范围,都变成“不便透露”?当民众连问一句的资格都被剥夺,所谓的和平宪法,还能管得住不断扩张的防卫权吗? 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不怕质疑,怕的是连质疑的声音都出不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