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派人在苏联的绝密电缆上,套了一个核动力窃听器,10年时间耗资2亿美元窃听到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21 17:04:08

美国曾派人在苏联的绝密电缆上,套了一个核动力窃听器,10年时间耗资2亿美元窃听到了大量的机密消息,没想到,窃听项目最终却被叛徒以低价出卖。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冷战正酣。美国人最头疼的,就是苏联太平洋舰队。 他们知道,莫斯科和远东军事基地之间,肯定有条“热线”。通过情报拼凑,美国锁定了目标:一条铺设在鄂霍次克海海底的军用通信电缆。 如果能监听到这条电缆,那苏联海军的调动、核潜艇的出没、导弹试验的数据岂不是尽在掌握? 但问题是,这太难了。鄂霍次克海,那是苏联的“内湖”,是他们的领海。海面上全是苏联的巡逻舰,海底下还布满了声呐监测网。你美国的潜艇敢开进去,噪音稍微大一点,立马就是“有来无回”。 就在美国情报机构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堪称“神助攻”的消息传来。 他们干了件让美国人笑掉大牙的事——他们竟然在电缆上方的海面上,设置了告示牌!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附近有海底电缆,不准在此逗留,违者罚款。” 诱惑摆在面前,美国人决定赌一把。这个“常春藤之铃”行动立刻启动,目标:悄悄溜进去,把窃听器装上去。 首先,得有能溜进去的工具。美国人砸下重金,专门改造了一艘特种核潜艇,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比目鱼号”。 其次,就是那个核心装备,窃听器。 这台窃听器长达5米,像个小巴士。它的牛掰之处在于,它不需要切开电缆。它是“感应式”的,像个巨大的夹子,直接“套”在电缆上,通过感应电缆通讯时泄露出来的微弱电磁信号来窃听。 最大的难题是供电。在150米深的海底,你怎么给它换电池?总不能三天两头派核潜艇过去吧? 美国人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而且充满了冷战的疯狂味道:核动力。 他们给这个窃听器装上了一块“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这玩意儿就是把核衰变的热能转化成电能。这种电池,一次可以提供长达50年的电力。美国人寻思着,这足够听到冷战结束了。 1971年的某个夜晚,这艘幽灵般的美国潜艇,悄无声息地潜入了鄂霍次克海。他们躲过了所有巡逻舰和声呐,然后,真的找到了那个奇葩的“告示牌”。 顺着告示牌的指引,潜艇在漆黑冰冷的海底一番摸索,果然找到了那条绝密电缆。接着,潜水员出动,把这个5米长的核动力大家伙,稳稳地“套”在了电缆上。 任务完成,潜艇悄然撤离。 美国人成功了。他们赌赢了,而且是大赢特赢。 接下来的十年,是美国情报界最幸福的十年。那个小小的告示牌,换来了苏联最核心的军事机密。 最逗的是,苏联人对这条“加密”电缆自信到了极点,认为物理上绝对安全,以至于他们在通讯时,很多时候压根都懒得再用复杂的加密暗语,经常直接用大白话聊。 “常春藤之铃”定期将录制好的情报储存在磁带上。美国海军只需要每隔几个月,派潜艇再溜进去一次,取走录满的磁带,换上新的空磁带。 从核导弹的性能参数,到部队的日常调动,再到战略部署,苏联人在远东的军事动态,对美国来说几乎是透明的。整个行动耗资估计超过2亿美元,但在这些无价的情报面前,这笔钱花得太值了。 然而,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198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里有个叫罗纳德佩尔顿的分析师。 这家伙在美国情报界混了快二十年,按理说也是个老兵了。但他过得极不如意。怨气、穷困、酒精,把佩尔顿逼到了墙角。他决定,要报复这个对他不公的体制,顺便捞一笔快钱。 他没啥复杂的信仰,他就是单纯地缺钱。 1980年1月,佩尔顿直接走进了华盛顿的苏联大使馆,开口就说:“我有价值连城的机密,你们买不买?” 克格勃的特工眼睛都亮了。佩尔顿虽然职位不高,但他负责分析情报,接触过“常春藤之铃”这个项目的核心信息。 于是,佩尔顿把他知道的一切,包括美国人如何在鄂霍次克海用核动力窃听器偷听苏联机密的事,和盘托出。 克格勃问他要多少钱。 这个耗资2亿美元、运行了近十年、被美国视为最高机密的“常春藤之铃”行动,佩尔顿开价多少? 5000美元。为了区区5000美金,佩尔顿出卖了整个行动。 苏联人拿到这个情报,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美国人敢在自己眼皮底下玩这么大,更不敢相信自己那个告示牌到底帮了多大的忙。 苏联海军立刻行动,派出一艘“科考船”,假装在附近作业,直奔佩尔顿提供的坐标。他们“打捞”上来了这个还在勤勤恳恳工作的核动力窃听器。 当这个5米长的大家伙被吊上甲板时,苏联人的愤怒可想而知。他们把它运回莫斯科,放在博物馆里展出,作为美国佬卑鄙行径的铁证。 而美国那边呢?1981年,当潜艇按惯例去换磁带时,发现电缆上空空如也。 美国人当场就傻了。他们知道,行动暴露了。但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通,苏联人是怎么发现的? 直到1985年,另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尤尔琴科叛逃到美国,为了表功,才把佩尔顿这档子事给供了出来。美国FBI这才恍然大悟,冲到佩尔顿家里把他抓了起来。

0 阅读:74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