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醍醐灌顶的一段话:“钱没了可以再挣,工作没了可以再找,朋友没了可以再交,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21 17:04:08

稻盛和夫醍醐灌顶的一段话:“钱没了可以再挣,工作没了可以再找,朋友没了可以再交,爱情没了可以再找,你生来就一无所有,何惧从头再来。” 我们为什么不敢“从头再来”? 因为我们觉得“从头再来”太丢人,成本太高。我们习惯了做加法,没学会怎么做减法,更没学会怎么“归零”。 但稻盛和夫这个人,他一辈子都在干“归零”的事。 可能知道他牛,一个人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但最能体现他这句“一无所有”哲学的,还得是2010年,他78岁高龄出山,拯救日本航空公司那件事。 当时日航什么情况?日本的“国家名片”,却背着两万多亿日元的巨债,刚申请了破产保护。所有人都说,日航死定了,神仙难救。 日本首相没办法,三次登门,请稻盛和夫出山。 咱摸着良心想,一个78岁的老人,功成名就,富可敌国,他图啥?他去接这个烂摊子,分文不取,干好了,是分内;干砸了,一辈子的英明就全毁了。 换作你我,敢接这活吗?不敢。因为我们有“英明”这个包袱,我们怕“晚节不保”。 但稻盛和夫接了。他为什么敢?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本来就“一无所有”。名声、财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没了就没了。他怕的不是失去这些,他怕的是自己违背了“做个好人,付出努力”的初心。 他去日航,没带一个京瓷的人,没要国家一分钱,就带去了他那套“归零”哲学。他告诉所有日航员工,我们现在就是破产了,我们就是“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抠服务,一分钱一分钱地省成本。 结果呢?仅仅424天,日航奇迹般地扭亏为盈,创造了高达1700多亿日元的利润,第二年就重新上市。 这件事震动了全球商界。马云三次拜访他,说:“我这几年才想明白的道理,稻盛先生早就想通了。”任正非也说:“我们比不上他。” 他们佩服的,是稻盛和夫那种随时敢于“清零”的勇气。 我们总以为,我们手里的钱、房子、职位,是我们的筹码。稻盛和夫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消耗品”。你真正的筹码,是你那份“从头再来”的能力和勇气。 钱没了,只要你挣钱的本事还在,就能再挣。稻盛和夫27岁创办京瓷时,就是个穷小子,靠着一股“一定要搞出世界第一陶瓷”的劲儿,才有了后来的500强。 工作没了,只要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就能再找。日航破产时,多少员工以为天塌了?可稻盛和夫逼着他们去思考“工作的意义”,结果他们找回了服务精神,这比那个“铁饭碗”职位值钱多了。 朋友和爱情没了,这可能是最让人痛苦的。我们觉得失去了一个人,就像自己的一部分被挖走了。 但稻盛和夫的哲学告诉你,你生来就是一个人。你之所以能交到朋友,能获得爱情,是你本身具有“值得被爱”和“能够去爱”的特质。这个特质,才是你的根本。只要这个根本还在,你就能吸引到新的、对的人。 我们为什么焦虑?我们错把“结果”当成了“根本”。 我们以为“钱”是根本,其实“挣钱的能力”才是。 我们以为“工作”是根本,其实“工作的态度”才是。 我们以为“关系”是根本,其实“独立的你”才是。 别怕“失去”,你只是在“换乘”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创业失败,赔光了积蓄,还欠了债。他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觉得这辈子完了。 我把稻盛和夫的《心》这本书丢给他,特别是“何惧从头再来”这段。 他后来说,他看懂了一件事:他失去的只是那个“公司”和那些“钱”,但他没有失去他创业这几年积累的经验、人脉、对市场的判断力,以及那颗敢于折腾的心。 他“一无所有”了吗?没有。他只是回到了一个更坚实的“零点”。 2024年,他重新找了个方向,做跨境电商的配套服务,现在干得风生水起。他说,现在他反而睡得踏实了。他明白了,安全感不是来自你拥有多少,而是来自你最差能回到哪里。 稻盛和夫说的“一无所有”,就是那个最差的起点。你生来赤条条,你最差的起点,就是赤条条。 你现在有手有脚,有经验有教训,你的起点比“一无所有”高太多了。那你还怕什么呢? 稻盛和夫的这段话,是对所有背着沉重包袱前行的人的一次“松绑”。 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富有”,所以不必那么怕“失去”; 你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贫穷”,所以你随时有“底气”重来。 别再被那些“沉没成本”绑架了。钱、工作、感情,这些东西,来了,我们珍惜;走了,我们坦然。 你唯一要抓紧的,是那个赤手空拳、一无所有,但依然敢瞪着眼睛看世界的自己。 只要那份勇气还在,你就永远不会输。

0 阅读:1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