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原空军副司令张积慧被撤职。被关了两年后,转业的他,到成都420厂当副厂长,等于降了六级。他没说,穿上工装就进了车间。 1995 年成都 420 厂会议室,张积慧摸着工装口袋里的纪念章,听老工人说:“您改的机床还在转。” 他眼眶微热,这枚 1952 年的空战纪念章,跟着他在车间拧了十几年螺丝,从没示人。 座谈会上,年轻职工围着问他过往,他只笑:“都是过去的事,不如说现在的生产。” 时间回到 1978 年冬天,张积慧刚到 420 厂报到,厂领导想给他安排办公室。 他却摇头:“我去车间,跟师傅们学手艺。” 当天就领了工装,进了发动机装配车间。 第一个月,他连机床开关都分不清,老工人李师傅调侃:“张厂长,您这‘大官’当得够接地气。” 他不恼,每天提前到车间擦机床,跟着李师傅从认零件开始学,笔记记了厚厚的两本。 1979 年夏天,工厂接了紧急军工订单,可一台关键机床总出故障。 技术科抢修三天没修好,张积慧蹲在机床旁看了半天,突然说:“试试调整传动齿轮间隙。” 他凭着空军修战机的机械底子,手绘图纸标注调整参数,工人按图操作,机床真的运转了。 李师傅拍着他的肩:“您哪是来学手艺的,是来救急的!” 那晚,他和工人一起加班到深夜。 没人知道,这个会修机床的 “张厂长”,曾是朝鲜战场的空战英雄。 1952 年 2 月,24 岁的他驾驶米格 - 15,在朝鲜上空追上美军王牌戴维斯的战机。 戴维斯 266 次空战没输过,可张积慧咬住敌机不放,最终将其凌空击落。 毛主席亲批嘉奖,他的名字成了中国空军的骄傲,可这些,他在厂里从没提过。 1981 年,工厂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说明书全是外文,技术人员犯了难。 张积慧主动请缨,抱着字典逐字翻译,还结合空军装备经验,提出三处改进建议。 改进后的生产线效率提高三成,外国专家来考察时,连连夸 “中国工人有智慧”。 他站在车间角落,看着运转的生产线,比当年打胜仗还开心。 那时他家挤在 40 平米的宿舍,妻子抱怨:“孩子大了,连个书桌都没有。” 厂领导想给他调大房,他却推辞:“分给更困难的职工,我这够住。” 有次儿子生病要住院,家里凑不出钱,他也没向组织开口,找老战友借了钱。 有人说他 “傻”,他却道:“我是党员,不能搞特殊。” 1983 年,张积慧的冤案平反,组织通知他恢复空军副司令待遇,调回北京。 他却给组织写信:“420 厂需要我,我想留在这。” 最终只接受了名誉恢复,继续留厂。 同事问他为啥,他说:“在这里,我能看见实实在在的成果,心里踏实。” 此后几年,他牵头改进了五项生产工艺,帮工厂培养了二十多个技术骨干。 1990 年,张积慧到了退休年龄,厂领导想返聘他当技术顾问。 他婉拒:“给年轻人机会,我在家也能琢磨技术。” 退休后,他还常去车间看生产。 有次新工人操作不当,他上前手把手教,动作熟练得不像退休老人。 工人问他累不累,他笑:“跟当年在朝鲜零下几十度空战比,这算啥。” 1995 年的座谈会后,张积慧把那本车间笔记捐给了厂史馆。 笔记里夹着一张老照片,是 1952 年他和战友的合影,背后写着 “保家卫国”。 馆里的讲解员每次说起这笔记,都会提:“张厂长把空军的严谨,带到了车间。” 如今,张积慧虽已离世,但 420 厂的车间里,还流传着他的故事。 那台他当年修好的机床,被厂里当作 “功勋设备” 保护起来,旁边挂着他的照片。 年轻职工入职培训,都会听老工人讲他的事迹:“做人要像张厂长,踏实干事不图名。” 他留下的不只是改进的工艺,更是一种精神 —— 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责。 这种精神,像车间里运转的机床一样,一直传承着,提醒着每一个人何为坚守与担当。 主要信源:(中红网——抗美援朝空中英雄张积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