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2岁的梅兰芳满怀期待地找到已离婚多年的前妻孟小冬说:“跟我回大陆吧,我们重新来过!”孟小冬冷冰冰地拒绝。5年后,她迁居台湾,说:“我的丈夫杜月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1961 年孟小冬迁居台湾的船票旁,压着张泛黄的《游龙戏凤》戏单。 这是 1925 年她与梅兰芳搭档的演出凭证,也是两人情感的起点与终点。 她摸着戏单上两人的名字,轻声说 “都过去了”,便将其锁进木箱底层。 1908 年孟小冬出生天津戏曲世家,九岁登台唱老生,十二岁名动京津沪。 梅兰芳比她大 11 岁,彼时已是旦角名家,1915 年就因《嫦娥奔月》成名。 两人初遇在 1922 年的堂会,梅兰芳演《贵妃醉酒》,孟小冬唱《珠帘寨》。 后台相遇,梅兰芳赞她 “老生唱腔竟有男子气概”,孟小冬低头浅笑。 1925 年,两人首次正式搭档《游龙戏凤》,梅兰芳饰正德帝,孟小冬演李凤姐。 台上眉眼流转,台下掌声雷动,观众说 “这是梨园最好的一对”。 梅兰芳对孟小冬渐生情愫,常邀她讨论唱腔,还送她定制的戏服。 孟小冬也动心,将梅兰芳送的玉坠贴身戴着,视作情感信物。 那时梅兰芳已有正妻王明华,后又娶了福芝芳,却仍想留住孟小冬。 1927 年,他悄悄在北平租了宅院,让孟小冬住下,对外称 “朋友借住”。 孟小冬为他放下舞台,学做家常菜,以为 “名分不重要,有情就好”。 梅兰芳也常避开家人来此处,两人一起看剧本、聊戏曲,度过一段安稳时光。 可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福芝芳得知后大闹,王明华也抱病反对。 梅兰芳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提出 “兼祧” 之法,却没给孟小冬正妻名分。 孟小冬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成了 “外人”,1930 年提出分开。 梅兰芳试图挽回,说 “再等等,我会给你一个说法”,她却摇头拒绝。 1931 年,孟小冬离开北平前,特意去看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 她坐在台下角落,看着梅兰芳饰的虞姬自刎,眼泪悄悄滑落。 演出结束后,她托人把玉坠还给梅兰芳,附言 “各自安好”。 梅兰芳收到玉坠,愣了很久,将其放进贴身荷包,此后常拿出来摩挲。 分开后,孟小冬在上海闭门不出,梅兰芳也再未与她同台。 1949 年,梅兰芳留在大陆,孟小冬随杜月笙迁居香港。 1950 年,梅兰芳得知孟小冬在香港的住址,曾托人捎信,想约见一面。 孟小冬以 “不便相见” 回绝,那时她正照料病重的杜月笙,心力交瘁。 梅兰芳收到回信,叹气说 “是我当年对不起她”,此后常对着旧戏单发呆。 1956 年,62 岁的梅兰芳赴香港演出,特意抽空找孟小冬。 他穿中山装,头发已花白,手里攥着当年的《游龙戏凤》戏单。 见面时,他先开口:“小冬,回大陆吧,我们还能一起聊戏曲。” 孟小冬看着他,想起过往,却只说 “杜月笙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梅兰芳还想再说,却见孟小冬拿出那箱未拆封的唱片,递给他:“这些还你。” 他接过唱片,指尖发凉,知道两人再无可能,只能起身告别。 离开时,他回头看了一眼孟小冬的住处,这个场景后来常出现在他的回忆里。 此后,梅兰芳再未提过孟小冬,却把那箱唱片和戏单珍藏起来。 1961 年,孟小冬决定迁居台湾,因杜月笙骨灰已迁去那里。 出发前,她整理物品,翻出梅兰芳送的玉坠,犹豫后还是扔进了抽屉。 船开时,她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去的香港,没回头,也没再想过往。 梅兰芳此时已病重,得知孟小冬去了台湾,只说 “愿她安稳”。 1961 年 8 月,梅兰芳病逝于北京,临终前还握着那张《游龙戏凤》戏单。 家人发现,他的日记本里,有几页写着 “小冬”,却只字未提具体往事。 孟小冬在台湾得知消息,沉默了很久,从木箱里拿出戏单,看了一夜。 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买菜、喂狗,只是没再唱过《游龙戏凤》的选段。 在台湾的日子,孟小冬过得低调,有人登门求教,她只谈唱腔不谈过往。 家里没有梅兰芳的任何物件,只有杜月笙的照片摆在床头。 邻居问她 “是否想过回大陆”,她摇头:“这里有我要陪的人。” 她偶尔会听自己早年的唱片,听到《珠帘寨》时,会想起与梅兰芳的初遇。 1977 年,69 岁的孟小冬在台湾病逝,遗愿是葬在靠近杜月笙纪念堂的地方。 如今,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里,还陈列着那张《游龙戏凤》戏单的复制品。 这段跨越半生的梨园情缘,没有圆满结局,却成了京剧史上的一段传奇。 信息来源:新浪网|人物风流:梅兰芳--与孟小冬情投意合却劳燕分飞 新民晚报数字报|孟小冬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