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他在台北一场企业家闭门会议上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

笑蓝说 2025-11-18 14:44:01

郭台铭变了?11月14日,他在台北一场企业家闭门会议上直言:“凡是失去大国支持的政权,都难逃被殖民的命运,与其落得悲惨下场,我宁可靠向大陆,”   2025 年 11 月 14 日台北闭门会,郭台铭拍着桌子说:“宁可靠向大陆,不遭殖民命运。”   这话里藏着他 40 多年的创业底色 —— 从借 10 万台币起家,他从来只信实在的账本。   全场沉默,没人比他更懂:生意的根,要扎在能结果的土壤里。   1974 年,24 岁的郭台铭用母亲筹的 10 万台币,在台北创办鸿海塑料企业。   刚接外贸订单就遇石油危机,股东纷纷退出,只剩他咬牙撑着。   向岳丈借 70 万转型做高压阳极帽,他说自己是 “寒冬里的孤雁”。   创业初期没钱买模具,他四处求人;有了积蓄,别人炒房他却建模具厂。   眼睁睁看着地皮涨 10 倍,自己建的厂却让他再次身无分文。   过年只剩 2000 元,给两家老人各 1000,初三就扎进工厂,这是他的坚守。   他曾为省长途话费去父母家打,甚至选离监狱近的地方办公:“万一坐牢方便谈生意。”   这种对成本的精算和对实业的执念,刻进了鸿海的基因里。   1988 年,他带着这份实在,把工厂开到了深圳 —— 看中这里的产业土壤。   大陆建厂初期,他延续创业时的拼劲,亲自盯生产、拓订单。   从深圳到郑州,工厂越建越大,带动几十万人就业,全球七成高端 iPhone 出自这里。   这背后,是他创业时就懂的道理:稳定的供应链比什么都重要。   2017 年,全球化风口正盛,他带着创业积累的资本去美国、印度拓疆。   威斯康星州建厂计划耗资巨大,最后投资连零头都没保住。   印度工厂更让他头疼:电力不稳、供应链断链,产量不及郑州高峰的五分之一。   海外折腾的几年,鸿海市值蒸发几千亿新台币,这比创业时的困境更痛。   他想起当年拒绝炒房、坚守模具厂的决定 —— 那时就该懂,投机换不来长远。   对比之下,大陆的产能已占鸿海七成,2025 年台湾对大陆顺差近 700 亿美元。   可岛内却在被推着走,美国要台湾买单,人均摊二十多万新台币 “美国债”。   美方所谓 “让利” 只是关税降 5 个点,还要台湾开放市场、转移技术。   台积电美国工厂亏 400 亿,南京工厂赚 800 多亿,这账他创业第一天就会算。   郭台铭早年喊 “大陆离不开富士康”,如今只剩清醒:是富士康需要大陆。   他这两年在大陆加码电动车、芯片工厂,跟上比亚迪、小米这些本土巨头的脚步。   就像创业时紧盯技术升级,现在他懂,要融入大陆产业生态才能活下去。   美国把台湾当棋子,合作全是收割,智库都直言台湾是最大逆差地之一。   台积电被迫转移技术,台湾被迫买美国产品,这是在掏空产业链。   他创业时就怕 “根基不稳”,如今更懂台湾经济的根在大陆市场。   岛内民众渐醒,赖清德当局接美方方案,可企业和百姓的不满在堆积。   2025 年第一季度,台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增幅明显,谁都想保住饭碗。   这场景像极了他创业时,大家都去炒房,只有他守着工厂 —— 真理在实利里。   郭台铭说 “市场才是祖国”,这是他从 10 万台币赚起的感悟。   创业时不碰虚的,现在也一样:台海紧张,唯有大陆能稳供应链。   他的 “转向” 不是变节,是企业家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   如今 75 岁的他,亲自出席 2025 年郑州新事业总部开工仪式,没了当年狂气。   鸿海 AI 服务器营收 2024 年增近 50%,全靠大陆市场撑着。   他还是那个算实账的创业者,只是更清楚:根在哪,未来就在哪。   越来越多台企跟着他调整布局,鸿海的新项目还在大陆落地。   郭台铭的选择,是他 40 多年创业逻辑的延续,也是台湾经济的必然。   这位从台北小厂走出来的企业家,用账本写下答案:扎根大陆,方能长远。     信息来源:2023-07-18 中国台湾网——郭台铭投书美媒批赖清德拒一个中国 加剧台海战争危险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