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民国才女张默君将暗恋已久的男孩带回家中,她希望能在父母的见证下与男孩正式结成情侣。男孩果然获得了父母的认可,但张默君却吃惊地发现:男孩竟变成了她的妹夫! 有些人说爱情就是这样,你越小心翼翼,越容易错过。张默君这个湘乡才女,明明做好了万全准备,想着父母这道关一过,自己的终身大事就算定了。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带回家的心上人没成为自己的如意郎君,反倒成了妹夫。这样的戏码听起来像小说,偏偏就真实发生在民国初年。 1884年出生的张默君从小就不是个普通女孩。她被誉为”民国最强大脑”,是湘乡人眼里的”神童”。8岁时恳求母亲出资印刷10万份”天足会”的会章和劝告文件,劝说人们”放足”。当时有秀才作歌嘲讽她家,8岁的张默君听闻此事,提笔写了一首《天足吟》,把写”怪歌谣”嘲讽她的秀才噎得说不出话。 这样的女孩长大后自然不凡。1904年,张默君考入上海务本女校师范科。1906年6月,经黄兴介绍,张默君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和秋瑾等人在江浙地区从事革命活动。她不但学问好,还参与创办神州女学,延揽叶圣陶、叶楚伧、陈抱一等名师任教。 说到她的感情生活,那就更有意思了。张默君看上的这个男人叫蒋作宾,字雨岩,湖北应城人,时年不到三十岁的他已是民国陆军部次长,这位湖北应城人字雨岩,1902年因受同学宋教仁的影响,思想日益倾向革命。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同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两人志同道合,都是革命党人,又都有报国理想,相处久了,张默君芳心暗许。可这年头的女孩子哪能直接表白,只能含蓄着等男方开口。张默君想了个办法,把蒋作宾带回家,让父母见见,觉得合适就水到渠成定下这门亲事。 张伯纯见到蒋作宾确实很满意,夸赞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少年成名。眼看事情要按张默君设想的方向发展,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张默君的三妹张淑嘉那年正值青春年华,见到英俊儒雅的蒋作宾,当场就被迷住了。关键是这个妹妹性格直爽,不像姐姐那么含蓄,直接对蒋作宾表白:“我很喜欢你!请与我交往吧!” 蒋作宾其实一直没察觉张默君的少女心思,只把她当志同道合的朋友。见张淑嘉不仅漂亮,性格还活泼主动,当即答应了她的表白。张伯纯见女儿和小伙子一见钟情,当场就定下这门亲事。 全家高兴,只有张默君脸色惨白。她恨自己为什么不学妹妹那样直接表白,恨父母没有理解自己的真正意图,更恨自己草率地把心上人带回了家。 在心中发誓永生不嫁的张默君,却不知道另一个人正为她的”失恋”而窃喜。这个人叫邵元冲,字翼如,浙江山阴人,1890年出生,比张默君小六岁。1903年考中秀才,1906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正如张默君暗恋蒋作宾,邵元冲也苦苦暗恋着张默君。只是他比张默君小太多,张默君把他当弟弟看。蒋作宾与张淑嘉订婚那天,邵元冲鼓起勇气向张默君表白,张默君心灰意冷,又不忍拒绝,就提了三个看似不可能的条件:要留过学,从戎要当将军,从文要当高官。 邵元冲听完默默离开,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别就是八年。邵元冲婚前追求13年,他用整整八年时间默默达成张默君的三个条件。 八年后,张默君收到邵元冲从海外寄来的书信,才知道这个小她六岁的男孩竟如此痴心。论武,邵元冲26岁成为司令官;论文,27岁被孙中山聘为机要秘书;论留学,他本就是留学时认识的张默君。 张默君潸然泪下,回信只有一句话:“八载春秋云别雨,问君是否仍愿娶?” 1924年9月19日,相识13年之久的两人在上海举行婚礼,那年张默君40岁。婚后两人育有一儿一女,成了民国时期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1936年12月,邵元冲在”西安事变”中受伤过重抢救无效去世。张默君悲痛至极,从此守身独居,安然以”邵寡妇”之名度过余生。1965年1月30日,张默君因胃癌在台北空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2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默君用半生时间追求心中所爱,却不知深爱自己的人一直在身边默默守护。她与蒋作宾的错过成就了两段美好姻缘,而她与邵元冲的爱情更成了民国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这东西真的很奇妙,你以为计划得天衣无缝,偏偏就会出岔子。张默君要是早点像妹妹那样直接表白,或许历史就要改写了。不过话说回来,她要是直接拿下了蒋作宾,也就遇不到为她痴等八年的邵元冲了。各位觉得呢?是直接表白好,还是含蓄等待更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