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赴任两江总督,派差官与地方交接关防。江宁藩司因差官办事粗莽向左侯道怨。左侯怒,罚差官站班。藩司告辞时,见差官在二门站班,竟吓得赶紧撩袍下跪请安…… 一个小小的礼数冲突,为什么让一个朝廷重臣吓得跪地求饶?这起发生在1881年江南官场的插曲,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博弈与权力较量?当左宗棠这位西北战神初到两江,他如何在看似平和的江南水乡中暗藏锋芒? 左宗棠于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阴,是晚清重臣、湘军将领、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三次会试不第,遂绝意科举。这个从幕僚起家的湖南人,后来成为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881年10月,左宗棠奉旨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这个任命其实大有深意。当时李鸿章虽然不在两江任职,但却处心积虑地在两江地区安排人手,培养势力,掌握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重要经济军事要地。慈禧对此十分警觉,需要一个能够与李鸿章抗衡的人来制衡两江的局面。 左宗棠历来与李鸿章不睦,这在朝野间已是公开秘密。两人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就针锋相对,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李鸿章则主张放弃塞防专注海防。现在让左宗棠坐镇两江,正好可以钳制李鸿章在江南的势力。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实际上下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管辖省份最多的总督,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左宗棠从军机大臣外放为两江总督,看似是降职,实际上却给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间。 1881年腊月,左宗棠抵达江宁接篆视事。由于正值封印期间,左宗棠只能派差官与地方衙门传达公务。问题就出在这些差官身上。左宗棠的差官多是从西北带来的勤务兵出身,虽然懂得军中礼数,但在地方官场的应酬规矩上就显得粗莽了。 江宁府藩司升善是满洲贵族出身,最讲究应酬礼节。当左宗棠派差官孙大年到他衙门传达公务时,升善出于对左侯的敬重,客气地请孙大年”升炕”。谁知这个孙大年竟大刺刺地坐在炕床上首,高谈阔论,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升善脸色当时就不好看了,心里很不爽快。 等见到左宗棠后,升善难免要抱怨几句。左宗棠听了大怒,当即把孙大年拘来严厉申斥:“你们自以为有军功,在我这里随意还罢了,怎么到藩司大人那里也这样?藩司是朝廷特简的大员,不是你们这种靠我奏报就能得到的顶戴能比的!” 训斥完毕,左宗棠罚孙大年到外面给藩司”站班”。这在当时是一种惩戒方式,让犯错的下属站在门外迎送上官以示敬意和悔过。 升善告辞时走到二门,真的看到十多名左宗棠的差官在给他站班。这一看不要紧,升善顿时大惊失色。原来这些站班的差官个个红顶花翎,器宇轩昂,仔细一看补子,竟然还有绣麒麟的,这可是朝廷武官一品的服饰! 虽说军功上来的品级不如科举出身值钱,但毕竟还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官衔。升善看到这场面,哪里还敢托大,赶紧疾步下阶,撩袍拜倒,挨个请安,搞得狼狈不堪。 这件事很快在江南官场传开,成了一桩趣谈。但其中的深意却不简单。左宗棠这一手既展示了自己手下的实力,又给江南官场上那些李鸿章的故旧们一个下马威。那些原本想看左宗棠笑话的人,都收起了轻视之心。 经此一事,左宗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在水利、盐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他整顿两江吏治,兴修水利,改革盐务,支持洋务,重视海防。在他的治理下,两江地区的政治生态为之一新。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福建、台湾海疆防务,1885年9月5日病逝于福州,享年73岁。他被封为恪靖侯,赠太傅,谥号”文襄”。 回头看这个”差官站班”的小插曲,其实反映的是左宗棠刚柔并济的政治智慧。他既能严厉训斥部下的失礼行为,维护官场秩序,又能巧妙地通过这个机会展示实力,震慑那些心存不轨的人。这种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都是他精心布局的一部分。 一个小小的礼数风波,却折射出晚清官场的复杂生态。左宗棠用一招”借题发挥”就让整个江南官场刮目相看,这样的政治手腕你怎么看?他这种做法是必要的震慑还是过于强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