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年,徐渭赋闲在家,拿起一张最心爱的猪油葱花饼开吃。咔嚓一口,又香又脆,满嘴流油。他刚想夸赞两句,突然心头一动,仔细回想一番,不禁拍腿大叫:“坏了!上了绍兴师爷的当了!” 一张普通的猪油葱花饼,竟然让明代第一才子徐渭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被精心算计了。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智谋较量?绍兴师爷如何用几张烧饼就让清高自傲的徐渭心甘情愿写下所需的字迹?这个发生在1543年的故事,揭开了明代师爷制度中一场巧妙的”投其所好”之计。 徐渭这个人物可真是个传奇。1521年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的官宦世家,六岁就能日诵千余言,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可这么有才的人,偏偏在科举路上屡屡碰壁。二十岁时成为生员,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不过徐渭也有他倔强的一面。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虽然自己也是师爷出身,但他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写字全凭心情和人品。投缘的人千字万字都肯写,分文不取;不投缘的搬来金山银山也不屑一顾。这样的脾气在当时传为佳话,也让更多人想要得到他的墨宝。 绍兴人入幕为僚由来已久,明朝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绍兴师爷这个群体在明代就已经形成规模,他们精于算计,深谙人情世故。师爷之文化始于明朝,兴盛于清朝,而明代是师爷的萌芽和酝酿阶段。 这些师爷为什么能在官场混得开?原因很简单。由于科举主以四书五经与八股文取士,中举为官者容易缺乏行政实务上所需的财务会计与法律知识,往往需要聘请精于此道的人才协助处理政务。说白了,那些通过八股文考试当官的人,真正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往往不足,就需要这些有专业技能的师爷来帮忙。 话说回来,1543年那个春日午后的事情。徐渭吃着猪油葱花饼,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仔细琢磨这几天的经历:那个憨厚的金掌柜初来绍兴,专门开烧饼铺卖他爱吃的猪油葱花饼;自己好心帮他找房子开店,他感激涕零;后来主动帮他写招牌,只收了三张烧饼作润笔费。 等等,那招牌写的是什么?“金涌记香酥烧饼”!金涌…涌金…涌金门!这下徐渭全明白了。那个看似憨厚的金掌柜,分明就是有人精心安排的棋子。对方深知他的习性:爱吃猪油葱花饼,便专门开烧饼铺;知道他重情重义,便让”金掌柜”处处示好;知道他擅长书法却清高自傲,便不直接求字,而是通过写招牌的方式,让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写下了所需要的字。 屡试不第的才子徐渭深受总督胡宗宪的赏识,在其帐下为幕僚,对于抗倭平寇屡出奇策,功勋卓著。这个时候的徐渭已经是货真价实的绍兴师爷了,讽刺的是,他居然被同行给算计了。而且这一计策设得如此精巧,连他这样的聪明人都中招了。 这次被算计的经历,让徐渭更加看透了人心的复杂。后来他在胡宗宪幕下工作的几年,确实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献于朝中,学士董份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胡宗宪就特意让徐渭写了篇《镇海楼记》,645字的散文,润笔费竟高达220两,这相当于一个县令5年的薪俸。 可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一度因此发狂。受到这次打击,徐渭精神彻底出了问题,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怀疑继妻张氏不贞,以钝器掷张氏,张氏当场死亡。遂被革去生员资格,下狱七年。 出狱时徐渭已经53岁,这时候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开始专心从事文艺创作。徐渭的绘画新颖奇特,打破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题材界限,水墨大写意花鸟笔势狂逸,墨汁淋漓,是写意花鸟画成熟的标志。他成了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郑燮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为诸磨墨理纸”。 徐渭晚年的日子过得很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位一代奇才在”两间东倒西歪屋”的贫苦境遇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时身边只有一条狗陪伴。可谁能想到,几百年后他的画作能卖出天价?那个春日里消失的绍兴师爷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他算计的这个年轻人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回过头看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层问题: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再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人算计。徐渭虽然聪明绝顶,但在”投其所好”这种高明手段面前,也难免中招。这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惕,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 一张猪油葱花饼引发的智谋较量,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师爷制度的精妙和人性的复杂。徐渭被算计的经历,你觉得是他太单纯,还是对方手段太高明?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投其所好”的套路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