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今日前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说完手起刀落将关府老幼妇孺诛杀殆尽,一个不留! 庞会手提鬼头刀站在关府门前,他等这一天,等了44年。 而门内的关彝刚端起早饭的粥碗,还没反应过来,刀光已经劈碎了门楣。 这场灭门,没有悬念。 老幼妇孺皆成了庞会的刀下鬼。 这不是战场拼杀,是蓄谋了半辈子的复仇。 公元219年的襄樊战场,庞德骑在马上,身后绑着棺材。 这是他给曹操的“投名状”:“我庞德要么赢关羽,要么死,绝不活着回去当‘降将’。” 他是马超旧部,哥哥庞柔还在刘备麾下,魏营里总有人说他“根不纯”,所以他要把命拼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是“魏之忠臣”。 那一箭,庞德射得极准。 他站在樊城城堞上,拉满角弓,箭头对准关羽的前额。 关羽的赤兔马正往前冲,庞德看见那双熟悉的眼睛,手指一松,箭矢“噗”地扎进关羽额头。 关羽吃痛,刚要举刀反击,却被周仓扶住。 庞德还想再射,却被曹仁拽住缰绳:“留活口!能劝降关羽,比杀十个他都强。” 可等关羽被围到襄樊城下时,庞德却站在城楼上骂开了:“竖子!也配称‘大丈夫’?魏王带甲百万,你刘备算个什么东西?我宁可当魏国的鬼,也不给你当将军!” 这句话,成了庞德的催命符。 关羽的脸青得像淬了毒的剑。 他敬庞德是条汉子,但庞德骂的是他的“大哥”、他的“理想”、他一辈子拼出来的“蜀汉”。 于是关羽手起刀落,庞德的人头滚在地上。 庞德死时,庞会才七岁。 他蹲在邺城的灵棚前,母亲抱着他哭:“你爹是为魏王死的,是‘忠烈’,你要记住。” 从那天起,庞会总是记着杀父之仇。 他在魏营的冷言冷语里长大。 有人笑他“没爹的野种”,他会对着墙挥拳头:“我爹是英雄!” 有人同情他“没了依靠”,他会咬着牙说:“我爹的仇,我自己报!” 44年过去,庞会从七岁的孩童,变成了四十岁的中年将领。 他跟着钟会的军队翻秦岭,雪没到膝盖,腰间的断箭硌得胸口发疼。 他跟着邓艾的军队渡阴平,栈道险得能听见风声,他想起父亲的箭,攥得更紧。 他等的就是这一天,蜀汉灭亡,关羽的后人,落在他手里。 263年冬,刘禅投降的诏书传到军营时,庞会正在擦刀。 他没去参加受降仪式,没去抢成都的府库,甚至没跟钟会说一声。 他带着亲兵,骑最快的马往成都跑。 关府的门是关彝亲自开的。 他以为庞会是来“接收”的,拱了拱手说:“庞将军,我家主公已经投降……” 话没说完,庞会的刀已经劈了下来。 关彝的头滚在地上。 见此惨状,院子里的孩子哭起来,老嬷嬷想抱孩子跑,庞会一刀砍断她的胳膊。 关彝的小儿子躲在柱子后面,探出脑袋,庞会走过去,提起他的脚往墙上摔。 庞会站在庭院中央,他想起父亲的断箭,想起七岁那年的灵棚,想起44年的等待。 现在,他“报仇”了。 庞会回去复命时,钟会却黑着脸说:“你脏了魏军的名声。” 后来,钟会在成都谋反,庞会被乱军杀死。 没人记得他的死法,没人给他立碑,甚至《三国志》里都没给他单独立传。 除了《蜀记》里那句记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而关羽的后人,从关彝这一脉,彻底断了。 关平死在临沮,关兴病死,关统早逝,关彝被庞会砍了头。 关羽的“威震华夏”,最后换来了“满门尽灭”的凄凉。 庞德的“忠烈”,被他儿子的“屠戮”染上了黑色。 关羽的“义”,被他自己的“杀庞德”,变成了“招祸的根”。 这哪里是“父仇子报”? 这是两个时代的仇恨,拧成了一根绳子,勒死了所有人。 庞会的名字,成了“仇恨”的注脚。 关羽的名字,成了“忠义”的标本。 可这两个名字,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 如果庞德没骂关羽“庸才”,如果关羽没杀庞德,如果庞会没活在仇恨里…… 但没有如果。 历史的残酷,就在于它总让仇恨,变成一把刀,砍向最无辜的人。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蜀汉灭亡后,庞会为什么要杀掉关羽的后人?、 庞会 - 百度百科)

秋日思语の风
四十四年过去了 七岁的孩子长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有脑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