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一男子在医院陪护流产的妻子,谁知在病房外抽烟时,竟意外发现一名女弃婴,他喜出望外地将她抱回家,从此夫妻俩将她视如己出,哪料,4年后,这个家接二连三发生变故,然而,小女孩的做法让人泪目。 2015年清晨,粤西阳西县程村镇的老巷里,十岁的小淇系着围裙,踮着脚正在做饭。 而买这些东西的钱,是她前一天放学路上,用捡矿泉水瓶换的。 瘫痪在床的养父郑兴尚盯着她,眼中满是泪水。 这个年纪的小淇本不用为生活而困扰,而这一切要从2009年说起。 那年,在阳西县人民医院里,郑兴尚的妻子刚做完流产手术。 医生说:“以后再难有孩子”,他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两人结婚二十年,他跟着渔船出海打鱼,妻子在家织渔网,攒钱盖了房,就盼着有个娃。 他郁闷的蹲在车棚边抽烟。 就在这时,身旁的纸箱里传出了一阵哭声。 他扑过去,看见个用旧毛巾裹着的婴儿,脸蛋冻得青紫。 郑兴尚没敢犹豫,把孩子裹进自己的旧外套,往病房跑。 妻子看见孩子,哭着说:“这是老天爷给咱们的。” 他们给孩子取名郑小淇。 郑兴尚从此收了渔友的酒局,每天天不亮就去码头挑最新鲜的马鲛鱼,熬成汤给孩子补身子。 妻子辞了村口的小卖部活计,跟着邻居家阿姨学换尿布、冲奶粉,半夜起来三次是常事。 小淇的哭声成了家里最响的“闹钟”。 饿了哭,尿了哭,醒了要抱也哭,可夫妻俩从来没嫌烦。 那时候的日子苦,却甜得发疼。 小淇第一次笑,是郑兴尚举着她看渔船归港。 第一次喊“爸爸”,是她抓着郑兴尚的渔网手指。 第一次走路,是扶着奶奶的裤腿扑进妈妈怀里。 他们以为,这个家终于要圆满了。 2010年的台风天,郑兴尚出海没回来。 渔民把他抬回来时,他的脊椎被礁石撞得变形,下半身没了知觉。 医生说:“瘫了,这辈子站不起来。” 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妻子的眼泪流了半个月,终于在一个清晨收拾了行李。 她对着郑兴尚磕了个头,说:“我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娃。” 小淇才四岁,抱着妈妈的衣角问:“妈妈你去哪?” 妈妈没回头,只把一件小毛衣塞给她:“要听爸爸的话。” 从那天起,小淇的世界变小了。 小到只能看见爸爸的轮椅,小到只能摸到奶奶的拐杖。 她开始学做“大人”,五岁的时候,踮着脚够洗衣机。 七岁学会站在小凳子上煮稀粥,米放多了就加水,熬成糊糊。 九岁的时候,奶奶累得咳血病倒,她每天给奶奶喂药,用热毛巾擦身子。 村里的阿姨送来洗衣粉,她都记在本子上,说“等我长大赚钱还”。 2012年的春天,一对衣着光鲜的夫妻找上门。 他们拿出小淇的出生证明、当年的医院记录,甚至翻出旧照片。 “我们是小淇的亲生父母,当年太穷养不起,现在有钱了,想接她回去。” 郑兴尚看着照片里的小淇,没说话。 小淇站在爸爸旁边,拉着他的手说:“我不走。是爸爸把我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他不能走路,我要照顾他。你们是我的爸妈,但他是我的命。” 那对夫妻哭着走了,后来偶尔送些新衣服、零食,小淇会笑着说“谢谢叔叔阿姨”,但从没想过跟他们走。 2015年,奶奶走了。 那时候,小淇九岁。 从那以后,家里只剩她和爸爸。 她的一天像上了发条。 天不亮起床,煮两碗稀粥,一碗给爸爸,一碗自己扒拉。 中午放学,先去菜地摘一把空心菜,赶着跑回家做饭。 晚上写完作业,给爸爸擦身子、换尿布。 周末要去山上拾柴火,要去卫生院帮爸爸拿药. 她学会了所有“大人的事”,却没丢一点孩子的天真. 2016年生日,郑兴尚托村主任买了个小蛋糕。 蜡烛烧到一半,小淇闭着眼睛许愿:“希望爸爸能站起来,奶奶能回来。” 后来,村里知道了他们的事。 政府给郑兴尚办了五保金,残联送了电动轮椅,学校免了学费,邻居经常送菜送肉。 小淇把这些都记在心里,说“等我长大,要回报大家”。 她学习更用功了,作业写到十点是常事,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 2017年,她被评为“阳江好人”。 记者来采访,她坐在爸爸轮椅旁边,说:“我没做什么,就是想让爸爸过得好点。” 现在的郑兴尚,每天坐在电动轮椅上,看着小淇忙前忙后。 2025年的秋天,小淇十六岁,在阳西二中读高中。 每天早上,她会帮爸爸穿好衣服,推他去院子里晒太阳。 中午放学,她会跑回家做饭,把青菜炒得香香的。 郑兴尚看着她,知道这个从垃圾桶旁捡来的孩子,早已成了他生命的光。 这不是什么传奇,是一个孩子用16年,把“破碎”拼成了“完整”,把“被爱”熬成了“去爱”。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广东11岁女孩婉拒亲爹娘 愿守在瘫痪养父床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