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个和尚率众抗日,见八路军政委时不动声色,抬手就是一枪 河北雄县,日

炎左吖吖 2025-11-13 09:14:12

1938年一个和尚率众抗日,见八路军政委时不动声色,抬手就是一枪 河北雄县,日军铁蹄已踏碎了县域的宁静。 城西那座香火绕了百年的古寺,一个和尚段克全攥着刚缴获的驳壳枪,和身后三百多衣衫褴褛的汉子站成一片铁流。 段克全出家前在乡野练过几年庄稼把式,性子直,二十岁出头便在古寺落发。 他本以为这一生就这么敲着木鱼、扫着落叶,替众生祈个平安。 谁料1937年底,日军打破了雄县的门。 起初,日军只在城里烧杀,古寺偏居一隅,倒也算清净。 可没两月,几个戴钢盔的日本兵踹开了寺门。 他们先是抢了功德箱里的铜子儿,又扯了供桌上的鲜桃往兜里塞。 段克全带着僧众缩在禅房里,咬着牙念“忍辱波罗蜜”,盼着这股子邪火能过去。 可那场变故来得毫无征兆。 那天午后,日军又闯进来,这次目标明确,为了大雄宝殿里那尊鎏金观音。 带头的伍长喊:“金的,卸下来!” 他身后几个兵抄起铁凿子就往佛像上刮,小沙弥哭着上去阻拦,被枪托砸得吐了血。 老监院跪下求情,换来的是拳脚。 段克全蹲在佛龛后,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二十岁那年在黄河边,亲眼见溃兵抢粮,老妇跪地求留半袋麸皮,最后被枪托砸断肋骨。 那时他说“出家人管不了俗事”,如今佛像被刮得斑驳,僧众被打得抱头鼠窜,他突然懂了。 有些恶,忍不得。 当夜,段克全揣着藏在香案下的菜刀,带着两个年轻僧人摸进日军据点。 他手起刀落,结果了两个守夜的哨兵,抄了三支三八大盖、两盒子弹。 等日军反应过来追出来,三人已消失在青纱帐里。 消息传得比春风还快。 古寺后墙根的老槐树上,有人扭写着“段和尚杀鬼子”。 卖糖葫芦的老汉把插杆往地上一杵,大喊:“咱雄县也有硬骨头!” 逃亡的当晚,段克全跪在佛前抽了半宿旱烟。 他知道,这一去再难回头。 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跟着乡亲们一起被鬼子啃得骨头渣都不剩。 第二天天没亮,寺里敲起了木鱼,不是诵经,是召集。 三十多个年轻僧人攥着锄头、扁担站出来:“师父,跟您干!” 队伍像滚雪球似的壮大。 种地的庄稼汉扛着粪叉来了,跑单帮的商贩拎着砍刀来了,被打散的国民党兵抱着旧步枪来了。 不到十天,三百多号人聚在一起。 段克全站在土堆上喊:“咱没粮饷,没军装,但有血性!鬼子占了咱的地,杀了咱的人,咱就跟他周旋到底!” 他们打过埋伏,搞过夜袭,也吃过亏。 段克全的队伍缺枪少弹,更缺个能领着大伙儿往正道上走的“主心骨”。 这时候,八路军三五八旅政委余秋里带着部队到了冀中。 听说段克全的事迹,他连夜让人捎信:“抗日的队伍,都是自家兄弟。” 段克全犯了嘀咕。 这些年他见多了“抗日队伍”,有的打着旗号抢粮,有的见了鬼子就跑,还有的为了争地盘火拼。 他琢磨着:“八路军是不是也这般模样?” 会面约在城外的荒坡。 段克全让弟兄们把枪都别在腰上,自己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衫,怀里藏着驳壳枪。 余秋里穿一身补丁军装,笑着伸手:“段住持,久仰!” 段克全没握,盯着对方眼睛看了半分钟。 这是他在江湖上摸爬滚打练出的本事,看眼神辨真假。 突然,他抬手就是一枪。 “砰!”一只低飞的麻雀应声落地。 随行的八路军护卫“唰”地拔枪,段克全面无表情盯着余秋里。 他要看看,这政委是吓得变脸色,还是沉得住气。 余秋里弯腰捡起麻雀,递给他:“好枪法!这准头,战场上能多撂几个鬼子。” 段克全心头一震,却还没松弦:“光说不练假把式,带我去看看你们怎么打仗。” 几天后,日军三百多人扑向八路军据点。 段克全跟着余秋里上了侧翼高地。 这阵仗他见过,鬼子端着机枪冲锋,自己的队伍硬扛只会填沟。 可眼前的八路军,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战士们猫着腰钻进沟壑,专打鬼子的机枪手。 伤员拖着断腿还在射击,卫生员爬着送绷带。 指挥员站在最前面喊:“同志们,跟我上!” 不到俩小时,鬼子丢下六十多具尸体,连滚带爬跑了。 八路军这边,只牺牲了十几个兄弟。 段克全这才突然明白,为啥乡亲们都说“八路军是真打鬼子的队伍”? 下山时,他扯着余秋里的袖子:“我段克全服了!明儿就带弟兄们过来,编进八路军!” 后来,段克全的队伍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三五八旅的一部分。 这支曾经的“和尚军”,成了冀中平原上让鬼子头疼的“飞虎队”。 1945年抗战胜利,段克全回到古寺。 大雄宝殿的佛像修好了,他站在佛前,腰间那把驳壳枪,早已上交。 段克全的故事,是千万国人的缩影。 那时的中国,有放下锄头的农夫,有脱下长衫的书生,有走出古寺的和尚。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都明白家国破了,佛前香火再盛,也是空的,把鬼子赶出去,才是真的替众生祈福。 主要信源:(—党建头条—故事|晋察冀军区有个抗日“和尚连”)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