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赵德发得到了回城的机会。然而,就在村民恭喜他时,一个姑娘哭着跑了

历史不陌生 2025-11-04 23:44:28

1974年,知青赵德发得到了回城的机会。然而,就在村民恭喜他时,一个姑娘哭着跑了过来,她捂着肚子说:“德发哥,我……我怀孕了,你走了,我咋办?” 屋子里瞬间安静。赵德发的手指在那张通知上抖了抖,脸上闪过一丝犹豫。 时间倒回到三年前。 那年冬天,赵德发刚从城市来到山东农村,鞋底还沾着灰,手上还带着城里人的书卷气。 第一次下地干活,镰刀差点割到自己的脚,晚上回到知青宿舍,手磨得起泡,连筷子都拿不稳 。他咬着牙忍了几天,最后还是暗暗告诉自己:“要混下去,得服软。” 那段日子,他是第一个下地、最后一个收工的。 村里人看他不怕吃苦,慢慢就有了好印象。 李大芹第一次注意他,是在伙房里。 她是负责帮母亲给知青做饭的小姑娘,年纪不大,皮肤白净,说话软糯。 那天赵德发帮忙劈柴,汗顺着脖子流下来,李大芹递给他一碗凉水,他道谢时笑得有些腼腆。 就是那一眼,年轻的心里起了波澜。 此后,李大芹总在知青宿舍门口晃悠,送个馒头、递碗汤都能找个理由。 赵德发一开始还假装不懂,可时间久了,也藏不住那份喜欢。 有一 回,晚上收工回来,天上下着小雨,大家都去村口避雨。 只有李大芹一个人还在厨房忙,他走进去帮她添柴,火光映得两人脸都红了。 那一夜,青春的冲动压过了理智,后来她怀孕了。 消息一传出,她吓得几乎哭瞎了眼。 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要被指着鼻子骂的事。 偏偏这时,赵德发收到了返城的消息。 他整整一夜没合眼,盯着那张信,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一旦离开,就是回不来的路。 可他也清楚,眼前这个姑娘,已经把一生押在他身上了。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李家。 李大芹红着眼睛,怯怯地问:“你是不是要走?” 赵德发沉默了好久,最后缓缓说:“不走了,我留下。” 这三个字,让李大芹当场哭出声来,她扑在他怀里,不停地说:“我就知道你是好人。” 婚礼没有红绸和鞭炮,只有村头一桌酒菜,几盏昏暗的油灯。 那年冬天,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赵德发抱着孩子的手在发抖。 他第一次觉得,这片土地不再陌生,婚后的日子不算轻松。 赵德发白天下地,晚上抄写村里的报表。 有人笑他:“你一个城里人,图个啥?”他只是笑笑。 后来,改革开放的风吹来,乡镇办学、工厂兴起,他报了夜校,白天干农活,晚上背书。 李大芹怕他累,总提前烧好水,等他回来洗脚。 别人家的媳妇抱怨男人忙,他家的女人只知道心疼。 几年后,他考上了成人大学,被分配到镇上做文员。 很多人以为他肯定会变心,可学成那天,第一件事就是赶回村里,牵起李大芹的手:“走,我带你和孩子进城。” 那天,李大芹哭得像个孩子。 村里人都说,这女人命好,嫁了个有良心的知青。 后来,他们在城里安了家。 赵德发成了单位里的模范丈夫,李大芹学着识字,在街道医院当护工,孩子也读了大学。 三十年后,人们提起那一代知青,有的叹命苦,有的骂无情。 而赵德发的名字,总会被人放在“有担当”三个字后面。 很多人问他:“你当年为什么留下?” 他只淡淡一笑:“能写进信里的都是政策,写不进心里的才是人情。” 在那个人人都想往城里挤的年代,他的选择像一股逆流。 别人拼命往上走,他却留在泥土里,守住了一个女人的尊严,也守住了自己的良心。 岁月后来给了他回报:家庭、事业、孩子,都有了。 可他更珍惜的,是那段被尘封的青春。 有时候,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能改变命运的选择,有人选前途,有人选人心。 赵德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高贵,不在出身,也不在地位,而在他有没有在关键时刻,做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人。 他没让女人失望,也没让命运失望。 那张返城的通知书,如今已泛黄,可他的人生,却在那一页之后,真正开始。

0 阅读:60
历史不陌生

历史不陌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