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赫鲁晓夫儿子被判枪决,为救儿子,他两次向斯大林下跪,但最终未能改变儿子被枪毙的结局,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很多人都不明白,明明赫鲁晓夫早年对斯大林很是崇拜,张口闭口“生身之父”,为何转头就把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掀个底朝天,连墓都给迁了。 这前后反差太大,不像是单纯的政治路线分歧,更像是有什么私仇一样。 其实他们二人还真的有私怨,而这还得从赫鲁晓夫的大儿子列昂尼德说起。 列昂尼德打小就被赫鲁晓夫往军人路上引,14岁就送进空军部队。 别以为他是靠爹的关系混饭吃,卫国战争开打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敢打敢冲的歼击机驾驶员了。 出去执行任务十几次,每次都能把活儿干漂亮,战场上从不提自己爹是谁,全凭真本事说话。 1941年夏天,他就把红旗奖章拿到手,那是苏军里实打实的战功荣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苏联未来的军界政界,肯定有列昂尼德一号位置。 可列昂尼德身上有个大毛病,那就是纪律意识差,早年在基辅就跟一群匪徒搅和在一起干坏事,那时候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当一把手,硬是把这事儿压了下去,没让他受半点处分。 这种特权庇护,慢慢养出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后来一次空战,列昂尼德腿被炸伤,住进了医院,刚好有个朋友出差到当地,俩人凑一起喝了顿酒,喝完又去参加一个集会。 列昂尼德在会上碰到个刚从前线回来的水兵,都是穿军装的,三言两语就熟了。 酒劲儿上来后,有人就夸列昂尼德枪法好,这话让那水兵听着不顺耳,水兵觉得这夸奖是看在他爹的面子上,不服气就呛了几句,说有本事真露一手,说着就把个水瓶顶在自己头上,让列昂尼德开枪打。 列昂尼德也是年轻气盛,抬手一枪就打在了瓶颈上,本以为这就完了,水兵却不依不饶,说打瓶颈是运气,有种打瓶身。 这一激,列昂尼德再扣扳机就出了大事,子弹没碰着瓶子,直接打在了水兵眉心,人当场就没气了。 战时杀害友军,在当时的苏联是重罪,按律条得枪毙,赫鲁晓夫一听说这消息,立马给斯大林打电话,接着坐飞机往莫斯科赶,啥都顾不上了,就想求个情。 平时挺傲气的一个人,见到斯大林的瞬间,直接跪了下去,话都说不利索,一个劲儿求斯大林网开一面,饶儿子一条命。 斯大林一开始说没法办,这话让赫鲁晓夫当场就崩了,哭得撕心裂肺。 可能是看在赫鲁晓夫常年为苏联干活的份上,也可能是觉得水兵先挑衅有责任,斯大林最后松了口,没判死刑,让列昂尼德去前线服役八年赎罪,而且没把他扔进最苦的惩戒连,还让他继续开歼击机,算是给足了赫鲁晓夫面子。 谁都没想到,1943年春天刚上前线没多久,列昂尼德就在一次空战里被德军俘虏了,被俘就被俘,硬气点熬过去说不定还有机会,可他直接跟德国人投降了,半点军人骨气都没有。 他的身份太特殊,赫鲁晓夫的儿子投降德军,德国人立马抓着这个点大做文章,到处宣传,目的就是瓦解苏军的斗志。 斯大林得知消息后,气得火冒三丈,当即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列昂尼德从德国人手里弄回来。 苏联的谍报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真把列昂尼德绑回了莫斯科,直接送进军事法庭。 赫鲁晓夫知道这次事儿比上次大得多,又去找斯大林求情,还是老样子,放下所有尊严跪下哀求,可这次斯大林没再松口。 当时政治局开了会,不少委员都反对赦免,说上次已经饶过一次,这次是叛国,要是再从轻发落,前线的士兵没法交代,军队的纪律就全乱了。 斯大林最后说了句分量极重的话,大意是要是自己儿子犯了同样的错,他也会接受公正判决。 这话一出口,列昂尼德的死刑就定了,枪决命令上签着斯大林的名字,赫鲁晓夫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后来赫鲁晓夫掌权,第一件大事就是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把斯大林的历史功绩抹掉不少,很多人说他是公报私仇,就因为儿子的事儿记恨斯大林。 这话不能说全错,但也不全对,列昂尼德的死,肯定是赫鲁晓夫心里的一根刺,让他对斯大林的感情彻底变了味,以前的崇拜全变成了怨恨。 但斯大林执政时的铁腕手段,得罪了不少人,赫鲁晓夫借儿子的事儿发难,既能报私仇,又能顺理成章地清算旧势力,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赫鲁晓夫因为儿子的死跟斯大林结了怨,进而影响了后来的苏联政局,最后列昂尼德死了,斯大林后来被批倒,赫鲁晓夫也没在台上站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