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二号人物即将访华,他带着普京的托付,重新谈判关键筹码引人关注。   俄罗斯

论史家 2025-11-03 16:38:15

俄罗斯二号人物即将访华,他带着普京的托付,重新谈判关键筹码引人关注。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这趟访华,规格着实不一般,这是普京2024年对华国事访问后,俄罗斯高层首次举行的总理级会谈,行程还特意安排了北京和杭州两地,足见双方对这次见面的重视程度。   这次的随行阵容全是能源、农业、基础设施这些关键领域的负责人,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礼节性访问,是带着实打实的任务来的,米舒斯京身上显然扛着普京的重托。   现在俄罗斯的处境不算轻松,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能源出口的欧洲市场基本停了,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早就成了俄罗斯对外贸易里最重要的那块版图,占比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而俄罗斯在中国贸易里的占比还不到5%,这种分量上的差距,让俄方不得不拿出足够的诚意来谈。   这次带着庞大代表团过来,说白了就是想把短期的合作变成长期的规矩,把临时的好处变成稳定的保障。   之前俄乌冲突刚爆发那阵子,俄罗斯能源卖不出欧洲,只能给中国、印度这些亚洲国家开折扣,俄气的负责人自己都承认过,卖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比欧洲低。   但这种临时折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俄方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个折扣变成长期的价格机制。   这不是简单涨点价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价格和国际油价、运费、甚至结算货币的汇率绑在一起,搞出一套动态调整的规矩。   原因很现实,俄罗斯财政需要稳定的能源收入来支撑,光靠低价走量撑不住了。   但俄方的议价空间其实有限,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早就多元化了,中亚的管道、海上的液化天然气,还有国内自己开发的资源,可选的路很多。   尤其是2025年以来,全球天然气供应本来就宽松,澳大利亚、卡塔尔的新项目都陆续投产了,中国根本不用盯着一家买。   不过俄罗斯手里也有硬牌,就是那个“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项目,已经签了备忘录,要经蒙古国每年给中国输气,期限长达30年。   这个项目对俄罗斯是战略级的,是“向东转”的关键一步,对中国来说,管道气的供应稳定性比海运强得多,战略价值也高。   所以两边的博弈,本质上是俄方要稳定收益,中方要安全和价格平衡。   能源之外,农产品贸易也是重点,中俄的农产品贸易额已经涨了不少,俄方这次想推动更多品类进入中国市场,不光是粮食、肉类这些初级产品,可能还包括加工过的食品。   中国这边也愿意扩大出口,边境的跨境贸易区早就建起来了,之前俄罗斯对西方食品禁运,中国的农产品就趁机补了缺口,现在双方都想把这块合作做实。   俄方的算盘是,能源和农产品打包谈,能增加谈判的筹码,毕竟这两样都是中国市场需要的,而俄罗斯在这两方面的供应能力都很稳定。   现在中俄贸易里用本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对双方都有好处,能避开美元波动的风险,也能应对西方的金融制裁。   俄方肯定想进一步提高这个比例,甚至在能源、农产品这些大额交易里全面推开,之前提的“东北—远东”合作机制,其实就是为这些贸易往来铺路。   俄罗斯需要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来对冲西方制裁的影响,保住经济基本盘,中国则需要稳定的能源和农产品供应,同时通过本币结算、基础设施合作这些方式,减少对美元体系和单一供应源的依赖。   两边的需求是互补的,所以合作的大方向不会变,但具体到价格、比例这些细节,肯定要反复拉扯。   俄方想提价又怕中国转投其他卖家,中方想压价又得考虑供应安全,这种平衡得慢慢找。   国际上都在盯着这次谈判的结果,要是能源长期价格机制谈成了,“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就能更快落地,中俄的贸易结构就不只是简单的资源换商品了。   本币结算的深化,也会给其他国家做个示范,毕竟现在不少国家都想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这种合作模式,可能会影响金砖国家、上合组织里的其他合作,算是给全球经济格局添了新变量。   中俄之间的这种合作,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趋势,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短时间内不会取消,中国对能源和农产品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双方的利益早就绑在一起了。   米舒斯京这趟来,就是要把这种利益绑定变成更稳固的机制,谈成了,对两边都是双赢;就算有分歧,也会接着谈,毕竟谁都离不开谁。

0 阅读:0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