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说,韩国人非常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

论史家 2025-11-03 17:37:29

巴菲特曾说,韩国人非常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汉字在朝鲜半岛扎根的时间得按千年算,从古代的王陵碑刻到李氏朝鲜的奏折,再到士大夫的诗词,全靠汉字记录。   世宗大王当年创制谚文,本意是让老百姓认字更容易,可那会儿连大臣都反对,觉得用这种“民间文字”是自降身份,精英阶层照样把汉字当成标配。   转折点出在战后,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韩国急于立起民族身份,把汉字当成了外来符号,一门心思想要切割。   李承晚政府先推《韩文专用法》,公文开始换韩文写,只是还允许括号里标汉字。   到了朴正熙执政那阵子,去汉字化搞到最凶,汉字教材说烧就烧,街上的汉字牌匾全拆了,学校里干脆不教汉字,连“汉城”都改成了“首尔”。   那时一门心思要靠韩文强化民族认同,可没多想韩文本身有个大毛病——同音词太多,光靠发音根本分不清意思。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有两家公司签合同,就因为一个词没标汉字,一方说是“代理”,一方说是“地名”,官司打了三年才了结。   更荒唐的是,有次工程里“防水”和“放水”的韩文发音一样,工人拿错材料,一批枕木全废了。   法律文书里关键术语后面必须加括号标汉字,慢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不然根本没法保证严谨性。   而在文化上的断层更明显,韩国上千年的古籍全是汉字写的,年轻人不认汉字,等于直接跟自己的历史断了联系。   就像连自家老祖宗的日记都看不懂,还说要摆脱旧文明,这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2010年修复光华门,最后还是得乖乖把汉字牌匾挂回去,因为韩文根本撑不起那份历史厚重感。   最讽刺的是,三星的商标是汉字直译,韩国人身份证上至今得写汉字名字,不然光靠韩文,重名重音的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   巴菲特说汉字是连接中日韩的纽带,这点确实没说错,日本至今保留着大量汉字,哪怕口语不通,中日韩人碰到一起写几个汉字就能大致沟通,这种便利是其他文字比不了的。   后来三国还搞了个常用共同汉字表,想着靠这些字方便交流、促进合作。   可韩国这边刚把汉字赶走,转头发现搞文化输出、做国际贸易,绕不开汉字的影响力,SM、CJ这些大企业申请商标时还得捡回汉字,因为在汉字文化圈里,这东西辨识度最高。   韩国对汉字是又想丢又丢不掉,一会儿说要维护韩文纯洁性,一会儿又因为实际麻烦不得不把汉字请回来。   1970年喊着废止汉字,1972年就被迫恢复中学汉文课,可后来一会儿说要必修汉字,一会儿又改成选修,政策来回摇摆。   结果是不少本科毕业生认不出几个汉字,连自己名字的汉字都写不出来,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又偏偏要求懂汉字,无形中给阶层跨越设了门槛。   民族身份靠的是对自身历史的理解和尊重,不是靠删改文字就能建立的。   朝鲜那边看着把汉字从街头清走了,可学校里一直教,学生高中毕业得掌握不少汉字,反而没出现韩国这样的文化断层。   韩国折腾了几十年才慢慢明白,汉字不是包袱,是能帮着衔接历史、方便交流的宝贝。   现在韩国不少企业招聘时,有汉字证书还能加分,高考里也开始出现带汉字标注的题目,算是慢慢往回找补。   可之前几十年丢的东西,捡起来没那么容易,那些看不懂的古籍、断了层的文化记忆,不是补几节汉字课就能全找回来的。

0 阅读:83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