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的南海坠海事件中,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先摔F-18舰载机,然后起直升机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7 16:46:07

在10月26日的南海坠海事件中,还以为是美国海军先摔F-18舰载机,然后起直升机捞人结果直升机也摔了,没想到是先摔直升机。   可随着美军官方声明和后续细节陆续曝光,大家才发现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是直升机先出的事,短短45分钟后战斗机也跟着坠入海中。   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2点45分,南海海域的“尼米兹”号航母甲板上还挺忙的,隶属于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载着3名机组人员就升空了,按计划要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这款被美军吹成“航母空中多面手”的直升机,既能反潜又能搜救,本来是航母战斗群的可靠后盾,可这次刚飞离航母还不到1千米就出了岔子。   有目击者说,直升机突然机械故障失控了,几乎是垂直着扎进了海里,海面上瞬间溅起一大片水花。好在航母上的搜救反应还算快,15分钟内就派了其他直升机赶到现场,把3名机组人员成功救了上来,检查后确认都没生命危险。   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头,直升机坠海的惊魂还没过去,下午3点15分,也就隔了30分钟,第22战斗机攻击中队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的时候又出了事。   按照正常流程,蒸汽弹射器本来该把战机平稳加速到安全起飞的速度,可这架战机刚被弹射离舰,发动机推力就突然掉了下来,速度根本没达到安全值,机身直接往下掉。   两名飞行员反应挺快,在战机入海前果断启动了弹射程序,最后被护航的军舰捞了上来。只是失事战机带的少量训练弹药和燃油漏到了海里,还得赶紧监测海域的环境影响。   短短45分钟里接连摔了两架核心舰载机,这种事在美军航母部署的历史上都少见得很。   可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军的态度,表面上虽说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嘴上喊着要彻查原因,却根本没打算调整“尼米兹”号的部署计划,那架势明摆着就是“摔的是飞机,跟我航母有啥关系”。可这背后的底气,其实是美军航母兵力不够用的无奈,不是不想换,是真的没别的航母能派过来了。   “尼米兹”号已经服役四十多年了,本来定好2026年就退役,早该“颐养天年”了。可现在美军现役的11艘航母里,能正常执行部署任务的就4艘,剩下的不是在船坞里修,就是等着换零件,根本抽不开身。   没办法,只能把这艘“老胳膊老腿”的航母又拉出来顶班,刚从中东战场转场过来,就直奔南海,一部署就是7个月,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为了在南海刷存在感,美军还逼着它超负荷干活,舰载机一天平均起降120架次,比常规训练80架次的上限多了一半,装备损耗的速度一下就提升了37%,出事其实早就有苗头了。   高强度部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维护跟不上趟,本来MH-60R直升机该7天检修一次,现在周期被压缩到4天,有些零件没达到检修标准就匆匆装回去接着用,故障隐患越积越多。   那架坠毁的F/A-18F用的蒸汽弹射系统,之前已经3次发出传感器异常的预警了,可因为部署任务太紧,硬是没停机排查,最后才酿成大祸。   更要命的是美军后勤体系的漏洞,现在早就养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毛病,把停飞飞机的零件拆下来修现役的装备。特别是F/A-18系列战机,关键零件的技术数据被承包商垄断,军方自己根本修不了,再加上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收紧,备件补给就更难了,简直是雪上加霜。   这就跟一辆快散架的车似的,还逼着它天天跑高速,不出事才怪呢。 其实这种透支使用装备导致的事故,美军早有先例。2022年“林肯”号在西太平洋部署的时候,因为一天平均起降110架次,一个月内就发生了2起F/A-18故障;2023年“里根”号在南海高强度活动的时候,一架MH-60直升机因为维护不及时在空中停了车,只能紧急迫降到海面上。   2025年5月“杜鲁门”号更离谱,一周内连摔了两架F/A-18,查出来是拦阻系统故障和人员疲劳操作导致的。数据早就说明问题了,当舰载机起降架次超过常规上限30%的时候,事故发生率会提升2.8倍,而“尼米兹”号这次直接超标50%。   美军嘴上总说这些是“独立事件”,可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根源全是装备老化、维护跟不上和人员疲劳这些老问题。这次在南海连摔两架战机,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美军的霸权野心撑不起实际能力的必然结果。   一艘本该退役的老航母,被硬拉来当主力,每天超负荷干活还得不到好好维护,就算这次没摔,下次也迟早要出问题。更讽刺的是,美军宁可让飞机一架架摔进海里,也不愿调整部署计划,说到底还是放不下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感。   只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让装备和人员的隐患越积越多,下次再发生这种“惊魂时刻”,恐怕就没这么好的运气能把人都救上来了。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