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城的“最后通牒” 10月26日,普京称在红军城被合围的乌军只要愿意投降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7 19:44:38

关于红军城的“最后通牒” 10月26日,普京称在红军城被合围的乌军只要愿意投降,俄军将保障其人身安全。俄媒称这是对乌军的最后通牒。但迄今为止,并未发现乌军防线崩溃以及从红军城撤离的任何迹象,乌克兰守军仍在顽强抵抗,死战不退,愿意接受的人寥寥无几。   这事说起来也不奇怪,要是了解红军城的战略地位,就知道这里的乌军根本不可能轻易放弃。   这座城在俄罗斯那边一直叫红军城,乌克兰当局虽然给它改名叫波克罗夫斯克,但不管叫什么,它的地理位置都太关键了——E50、T0515等好几条重要公路在这交汇,是顿涅茨克州西北方向最大的交通枢纽,过去三年里乌军在顿涅茨克方向的军事行动,部队集结、物资转运基本都要靠这座城。   更重要的是,自从顿涅茨克市被俄军控制后,乌克兰就把该州的行政中心迁到了这里,要是丢了红军城,乌军在顿涅茨克的法理存在都要荡然无存,这种象征意义带来的打击比丢一座普通城池严重得多。   俄军能把乌军围在这并放出劝降通牒,也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早在今年7月,俄军的多个侦察破坏小组就开始从红军城南边渗透,靠着小群多路的战术在街区设伏,还借着当地煤矿的竖井和地下巷道搞穿插,一点点把包围圈收紧。   到了8月份,俄军已经在红军城铁路北部修起了四个坚固堡垒,直接把铁路南部的乌军分割包围,压缩到十几个零散的区域里。现在的红军城早就成了一座孤岛,所有通往外界的交通线都被俄军牢牢控制,乌军想运送伤员、轮换部队或者送补给进去,难如登天。   有消息说,后方乌军要是想增援,开车走一段路就只能弃车步行15公里,因为所有进城路线都在俄军光纤无人机的监控之下。之前有支小队试着撤出两名伤兵,刚到郊区就被俄军无人机炸了,不光伤兵没撤出来,还额外搭进去2条人命、4个人受伤。   被围到这份上,乌军还能硬撑着不投降,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命令压得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乌军指挥官西尔斯基早就下了死守的命令,根本不许撤退,而且身后还有外国雇佣兵组成的督战队,真要是敢退,说不定比战死在阵地上还惨。   守在这里的部队本身也有股韧劲,守在这的是乌克兰第63独立机械化步兵旅,这些士兵在阵地上已经待了两个半月到三个月,虽然指挥部和前线步兵的联络都快断了,只能靠无线电确认彼此是否还活着,但斗志并没完全垮。   更关键的一点是,俄军之前的劝降手段并没有让乌军完全信服,俄军虽然投了不少劝降传单,也说了会保障安全,但同时也没停下轰炸。   就在劝降通牒发布前,俄空天军的苏-34轰炸机还在用FAB-3000巨型滑翔制导炸弹清场,红外侦察无人机都能看到,不少藏在坚固建筑物里的乌军士兵被高爆弹药全歼,这种一边劝降一边猛打的方式,让乌军很难相信投降后真能保住性命。   其实俄军放出这个“最后通牒”,不是突然心软想给乌军留活路,说到底就是个现实的战术选择。   毕竟之前打巴赫穆特那阵子的绞肉战,俄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对付城市里的防御,早就换了打法,不再硬着头皮逐屋逐街地抢,而是先把补给线切断把城市孤立起来,再用火力打击消耗对方,最后放劝降通牒逼对方自己垮掉。   这种打法2022年马里乌波尔战役时就用过,当时乌军守着阿佐夫钢铁厂,俄军合围后开了投降通道,最后数千乌军缴械,既省了人力弹药,又打击了对方士气。   现在红军城被围的乌军加上库皮扬斯克方向的,总共超过一万人,要是能劝降成功,乌克兰本来就紧张的兵员储备就彻底顶不住了。   库皮扬斯克那边也不是小战场,它是哈尔科夫州东部的战略节点,丢了它整个哈尔科夫防线都要被侧翼钳击,而且这地方2022年被乌军收复过,是当年反攻的标志性胜利,再丢一次对乌军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现在双方就这么僵在红军城,俄军虽然掌握着主动权,但想彻底拿下也没那么容易。西方那些观察战场的人都能看明白,俄军在顿巴斯前线搞出了四个半包围圈,红军城只是其中进展最快的一个,但乌军的抵抗强度超出了预期。   乌克兰《真理报》之前就披露过,前线指挥官早就发现俄军渗透到后方了,上报后却被总指挥部告知“什么都没有”,就因为怕承认阵地失守引发全线崩溃,这种“鸵鸟做法”虽说把局势搞得更糟了,但也让前线部队断了退路只能死拼。   俄军这边虽然放出了最后通牒,但要是劝降没用,接下来大概率会加大轰炸力度,毕竟已经在周边构筑了足够的火力点和观察哨,高空无人机也把城内情况摸得差不多了。   对乌军来说,要想解围,就得把红军城东北和西南方向的俄军突出部打退,可现在乌军根本没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役,预备队派上去也会在驰援路上被俄军火力杀伤大半。   不管怎么说,红军城这一仗都成了俄乌冲突的关键节点,要么乌军靠着死拼拖到局势有变化,要么俄军靠着围点打援彻底拿下这座枢纽,而这最后通牒的效力,恐怕还要在接下来的炮火里见分晓了。    

0 阅读:32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