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有人举报:她带了七八个年轻男人住进去,行为很可疑。 1949年,上海刚解放没多久,房子紧张,民怨不少。 那天,陈毅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 她的要求不多: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能安顿她的四个孩子,和几个无处可去的“八百壮士”幸存者。 说白了,就是想个活路。 陈毅看完信,没多说一句废话,马上批了:吴淞路466号,一栋日式公馆,拨给她住。 水电煤都免了。 可问题来了,几天后,有人举报,说这房子里住了七八个年轻男人,跟个“窝点”似的,行为很可疑。 举报人是谁?没人知道,反正居委会和派出所是动真格的。当天就上门查了。 屋里,凌维诚正煮着热水,有男有女,看着确实“人多”。 但等调查人员一细看,全傻了眼。 那些所谓的“年轻男人”,根本不是啥闲散人员。 他们有的少了条胳膊,有的腿没了,有的眼睛是空的,还有人胸口还留着刺刀划开的旧疤。 他们把一摞泛黄的军人证件递了过来,一张一张,全是四行仓库那场死战留下的“人证”。 “我们是谢团长的兵。”他们说。 凌维诚那天没哭,但她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这是谢晋元的遗愿,我得替他守着。” 其实这不是她第一次替“八百壮士”出头。 早在抗战刚结束那阵,她就开始登报找人,想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老兵重新聚起来。 有一次,她跑到南京,想见蒋介石。见着了,也哭了,想要点抚恤金。 可最后,只换来几句空话:“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她走的时候,连车马补贴都没拿到。 她没放弃。她把谢晋元墓地的租金一分一分攒起来,接济那些流落街头的老兵,有的连饭都吃不上,她就让他们住家里。 最难的时候,她自己和孩子都只吃两顿饭,把省下的给了兵。 到1949年,她已经接济过的老兵和遗属,超过了一百人。 可真要说,她为什么非得住466号这房子?不光是因为孩子多、没地方住。 更因为,她想给这些“孤军”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窝。 等风波平息,陈毅听说了调查结果,亲自派人送来了面粉和物资。 可凌维诚却退了回去。她说,“我们能自己过。” 她跟老兵们一起,在那栋日式公馆里,搭了个小作坊。 开始做毛巾、肥皂,挂着个牌子,叫“孤军工业服务社”。 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活着,更为了体面地活着。 谁也没想到,一个被举报的“窝点”,最后成了上海最早的一批自力更生的劳模集体。 她没拍照,没留名,也不爱上报。她只管一件事:谢晋元的兵,不能饿着,不能冻着。 几十年后,她去世了。子女在她遗物中发现了一个旧本子。 翻开一看,记录着107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写着结局:“病故”、“回乡”、“安置”…… 那是她用半辈子,一笔一划记下的牵挂。 信息来源:《民族英雄八百壮士身后,站着同样伟大的女性》——澎湃新闻
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
地缘历史
2025-10-17 16:51: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