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一天,已辞职赋闲的纪登奎在家里吃饭时,突然头一歪倒在了地上,家人发现他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连忙将他送到了最近的医院紧急抢救。 纪登奎1923年3月17日出生在山西武乡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国家正乱,日本侵略军到处作乱。他15岁就投身抗日,加入牺盟会,1938年4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在晋东青救总会干事,当和顺县青救会主席,后来去鲁西区青救总会组织部部长,还管冀鲁豫第二地委抗联分会组织部。那些年,他忙着动员青年参军,搞敌后游击,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练就了一身本事。抗日结束,解放战争打响,他继续在部队干,担任冀鲁豫区党委党校组教科科长,又去豫西区党委工作团书记,兼鲁山县委副书记和书记。还管伏牛山剿匪指挥部工委副书记。那些任务多是基层的,土地改革、剿匪反霸,他一步步干上来,积累了不少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纪登奎留在河南工作。先是中共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51年春,毛泽东南下视察许昌,召见他听取汇报,这事成了他仕途的转折点。同年4月,《人民日报》登了他的事,5月他去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不久,他就升许昌地委书记,那时才28岁。1954年,他去洛阳矿山机器厂当厂长兼党委书记。这厂是“一五”计划重点,苏联援建的。他管着生产、管理,1958年11月提前投产。后来,任洛阳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1963年3月,进河南省委常委,当省委秘书长。1965年,任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商丘地委第一书记。他在地方上推动工业农业发展,处理各种事务,逐步站稳脚跟。 1968年,纪登奎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实际主持河南工作。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选中央委员,九届一中全会当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0年,进中央,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1971年,兼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3年,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到1980年4月卸任。他管工业经济,主持多项中央事务,推动国家建设。那几年,国家百废待兴,他忙着开会协调,要求务实干活,不搞虚的。他的作风直,但办事靠谱,得到不少认可。 到1976年,局势有变,纪登奎提出辞职,退出领导岗位。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正式辞去所有职务,包括副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后,他被安排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当正部级研究员,但基本闲下来。1983年后,他住北京一条老胡同,房子不大,生活简单。平时遛弯、看报,跟邻居聊天。身体早有毛病,心脏病、高血压缠身,辞职也为歇口气。他没捞好处,过得像普通人,这在当时挺少见。选择低调归隐,让人觉得他看透了些东西,不想再卷进去。 1988年夏天的一天,纪登奎在北京家中闲居。他像平日那样用餐,过程中头部突然歪向一侧,整个人倒在地上。家人看到他脸色转为苍白,呼吸急促。他们迅速行动,将他抬到最近医院急救。医生接诊,检查身体状况,发现心脏问题严重。抢救团队采取措施,稳定心跳和呼吸。医护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使用设备维持循环系统。过程中,调整方案应对症状变化。护士连接心电监护仪,屏幕显示心律波动。医生注射药物,供给氧气。抢救持续一段时间,医护轮换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仪器记录体征变化,整个急救过程数小时。 抢救未能成功,纪登奎病情加重。医生观察心跳不规律,使用除颤器尝试恢复。护士更换输液,输入药物。他的心脏功能衰竭,监护仪指标下降。医生停止干预,宣布无效。他于1988年7月13日21点0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65岁。诊断为心脏病突发。遗体移太平间。医院通知家属办理手续,他们签署文件,安排事宜。中央决定举行葬礼,由国务院九号院承办。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多名领导人参加,向遗体鞠躬致敬。家属接受吊唁。仪式后,遗体火化,骨灰安放公墓。官方发布生平简介,概述工作经历。家属审阅后提一条修改意见,涉及具体表述。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