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38岁男子从尼泊尔回国,在樟木口岸时,他手机被停机,他以为欠费了,就充了200元话费,还是没开机,他联系移动客服,客服却说:为了防止你被诈骗,移动对你手机号“保护性关停”,想要开机必须去移动厅办理。男子在当地找了个营业厅,营业厅却说:这是新疆的手机卡,你只能去新疆办理。男子在0下几度在路边冻到崩溃,他愤怒不已,决定起诉移动公司。 一项旨在防范诈骗的“保护性”举措,竟将一位阅历丰富的旅行者径直推向了真实的险境。此般反差,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这听起来有点魔幻,但它就这么发生了。 故事的主角是38岁的李先生,一位资深的户外徒步爱好者。结束尼泊尔之行,他自西藏樟木口岸归国。不期而至的大雪纷扬飘落,手机信号亦悄然消逝。刹那间,他仿若置身荒芜之境,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局。 他当时以为只是手机欠费了,毕竟这是最常见的状况。于是,他熟练地充值了200元。但手机依然是块“板砖”。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冲锋衣,在零下几度的风雪里冻得发抖,更要命的是,他没有一分钱人民币现金。 手机支付失效,竟让便捷化为泡影;随身携带的尼泊尔货币,亦在此时失去流通之力,空有其形却难以为用,着实令人无奈。 打车、找住宿,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成了奢望。运营商中国移动给出缘由,称是为防范其遭受诈骗,故而对他归属地为新疆的号码实施了“保护性关停”举措。 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却和李先生面临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讽刺。一个虚拟世界里潜在的诈骗风险,与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冰天雪地里面临的物理危险,哪个更紧急? 系统的预设显然没能回答这个问题。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客服的回应。此事后续经记者核实,平台客服回应称,临时开机权限的启用存在明确前提,即必须首先确认用户正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胁,否则无法触发该操作。 拜托,一个人在边境雪天里失去通讯和支付能力,这还不叫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吗? 面对求助这件事,李先生像误入了一个被设定好的机械流程里。他每往前推进一步,都会被一道没有温度的规则壁垒挡回来。 他拨打电话无数,几经周折,首位客服才勉强应允,为其开启了时长四小时的临时网络。希望来了,但只持续了5分钟就再次被切断。 这短暂的5分钟,什么实际问题也没解决,反而像一次无情的戏耍。很快,第二位客服态度转为强硬,始终拒绝再次开通权限。 这短暂的开通,看起来不像是人性化的援助,更像是一次程序授权的失误,并迅速被更僵化的规则“纠正”了。 最终,还是现实中的“帽子叔叔”伸出了援手,帮他找到了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使通讯恢复正常,他别无他法,只能前往当地的营业厅,冀望在那里寻得解决之道。 可日喀则的营业厅告诉他,这张卡归属地是新疆,他们没有权限解封。 当前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是您本人返回新疆当地的营业厅办理业务,暂无其他替代方式。 当银行业务能跨省办理,社保手续可异地通办,我们早已习惯打破地域壁垒的便利时,唯独那一张小小的手机卡,仍被牢牢拴在归属地的枷锁里动弹不得。 这背后所反映的,远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实则是服务理念严重滞后的体现。这种滞后犹如沉疴,亟待革新,方能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 直至10月13日,李先生的这个旧号码依旧处于停机状况。他决定放弃这个用了多年的号码,但咽不下这口气。 他以严肃态度向移动公司提出三项明确诉求:一是要求对方就停机行为出具详尽的政策依据与操作说明;二是要求将已扣除的话费全额原路返还;三是要求就停机期间给其造成的各类损失,协商并支付合理的赔偿金额。 客服信誓旦旦承诺48小时予以答复,言辞凿凿令人心安。然而,一周时光悄然流逝,仿若石沉大海,未收到只言片语的反馈,着实让人心生愤懑。 这件事的本质,是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风控逻辑,粗暴地凌驾于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之上。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中断服务,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在用户已经充值付费后,拒绝提供服务,也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李先生无奈之下办了张新的电信卡,并准备在旅行结束后正式起诉中国移动。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助,而是一个消费者在失衡的服务关系面前,用行动发起的反抗。 信息来源:男子从尼泊尔回国手机遭“保护性关停”,8天仍未恢复,当事人:在海拔4000多米路边冻到崩溃——2025-10-14 10:20·时速新闻
朋友她妹妹因为诈骗别人20多万,判了三年,进去了。她妹妹没进去之前,身高1米6
【67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