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日本制造的鬼工球比中国的鬼工球多出一层,眼看,日本就要拿到金奖,翁昭随后用一杯热水,直接叫日本被取消参赛资格,逃之夭夭。 1915年那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那会儿,巴拿马运河刚凿通,美国人为了庆祝,攒了个全球大派对,请世界各国来秀肌肉、亮绝活。咱们中国也去了,带了不少好东西,其中就有个压箱底的宝贝——象牙雕刻的“鬼工球”。 拿一整块象牙,不开刀、不拼接,硬生生在里面一层一层地往里雕,刻出个空心套球,每一层都能单独转动,上面还布满了精细的花纹。这手艺,听着就像玄幻小说,所以古人给它起了个特贴切的名字:“鬼工”,意思是鬼斧神工,不是凡人干的活。 当时代表咱们出征的,是广州牙雕大师翁昭。他出身牙雕世家,手艺是祖传的,到他这一辈,已经青出于蓝。他带去参展的那个鬼工球,足足有二十五层。搁当时,这在全球都是独孤求败的水平。大伙儿都觉得,这金奖,稳了。 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日本人也带了个鬼工球,往展柜里一放,好家伙,介绍牌上写着:三十层。 这一下,会场里就炸了锅。多五层,这还怎么玩?当时在场的不少中国人,心里都“咯噔”一下。技术这东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在这种世界级的擂台上,层数就是硬指标。眼看着,风头全被日本人抢走了。 翁昭呢?他不急不躁,凑过去仔細瞧。这一瞧,就看出了门道。他发现日本那个球,表面的雕刻花纹有些地方,似乎有极其细微的裂缝,像是被巧妙地掩盖过。而且,内层球体的转动感觉也不对劲,有点滞涩,不像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的感觉。 到了评奖环节,评委们也犯了难。两个作品都太惊人了,简直不像人手能做出来的。甚至有评委提出,这会不会是假的?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翁昭站了出来,平静地对评委说:“要辨真伪,不难。我建议,把两个球都放进沸水里煮一煮,立见分晓。”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那可是比蝉翼还薄的象牙雕刻,跟艺术品似的,放滚水里煮?这不是暴殄天物吗?万一煮坏了,这责任谁担? 日本代表的脸,当时就有点挂不住了,眼神闪躲,支支吾吾地表示反对。但翁昭一脸坦然,气定神闲,甚至还给自己倒了杯茶。他的这份自信,反而让评委们下定了决心:行,就这么办! 工作人员很快抬上两口锅,生火烧水。水汽蒸腾中,两个代表着各自国家顶尖工艺的鬼工球,被同时放进了沸水里。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盯着锅里。 奇迹,或者说,真相,就在这一刻发生了。 翁昭的那个二十五层鬼工球,在滚水里安然无恙。象牙经过热水浸润,反而显得更加温润洁白。随着水流的翻滚,球体内部的每一层都开始缓缓转动,上面雕刻的山水花鸟,仿佛在水中“活”了过来,如梦似幻。 而另一边锅里的日本鬼工球,刚开始还撑着,没一会儿,就发出了“咔吧、咔吧”的细微碎裂声。紧接着,表面的浮雕花纹开始一片片脱落,整个球体,一层层地散了架,化作一堆碎片。热水把粘合用的胶水给煮了出来,泛起一阵黄色的污渍,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结果,已经不言而喻。 日本人的鬼工球,根本不是一体雕刻的,而是用胶水粘起来的“组装货”。他们取巧,把象牙雕成一片片的薄片,再粘合成球,伪造出多层的效果。这种“技术”,在真正的匠人面前,一杯热水就让它现了原形。 最终,翁昭的二十五层鬼工球毫无悬念地拿下金奖,让全世界见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那种不掺任何水分、实打实的硬功夫。而那个试图用小聪明走捷径的对手,只能灰溜溜地收拾残局,退出了赛场。 这事儿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回头看,不只是个“爽文”故事。它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特别朴素,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道理:真正的牛,是装不出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讲究快,讲究“弯道超车”,讲究用最快的办法拿到最多的数据。层数、指标、KPI……这些东西,像不像那个三十层的日本鬼工球?看起来很光鲜,很唬人,但内里到底有多少是真功夫,有多少是“胶水”粘起来的,只有自己知道。 翁昭大师的后人,没有停留在二十五层的功劳簿上。他的儿子翁荣标,后来雕出了四十五层。到了第五代传人翁耀祥,更是创造了五十七层的世界纪录,每层的平均厚度不到1.2毫米。如今,第六代传人翁湛轩也已经入行。他们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在一个领域里死磕,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当不成首相了?高市早苗派人去见赖清德,日本“友华派”立马翻脸嘴上说一套做一
【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