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

冷紫叶 2025-10-14 14:39:00

很多人觉得中美互相征收港口费,是中国在吃亏,因为美国几乎不造船,而中国的造船量却很大,但事实上,中美对制裁船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美国当初发难的时候,心思全放在针对中国造船业上,今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借着“恢复本土造船业竞争力”的由头,宣布要对中国建造、持有、运营的船舶收特别港务费,收费标准还不低,中国持有或运营的船按净重每吨收50美元,中国造的船要么按每吨18美元算,要么按每个集装箱120美元算,哪个高就按哪个收。 为了顺带打压中国汽车业,连非美国造的汽车运输船都要每吨收14美元,这套打法看着凶狠,其实路子很窄,眼里只盯着“中国制造”这几个字。 中国的反制思路完全不一样,直接绕开了“造船量多少”这个表面问题,精准打在了美国的软肋上,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的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收费范围不光包括美国建造、拥有、运营的船舶,还把美资持股25%及以上的、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全算进去了。 这一下就戳中了美国的痛处,他们本土造船业不行,但华尔街资本在全球航运圈的渗透早就根深蒂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手里攥着近10.4%的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国际上那几大航运巨头背后,哪一家都少不了美国资本的影子。 这些美国资本以前靠着“代持”“换旗”之类的手段,躲在幕后赚得盆满钵满,压根不用操心船舶国籍的问题。现在中国把持股比例和船旗都纳入标准,等于断了他们的后路。要么掏钱交额外的港口费,要么就得减持股权退出市场,怎么选都是肉疼。 有分析师算过,要是真按这个标准执行,美国资本每年得多掏几十亿美元的成本,这可比中国船舶在美国港口交的费用高多了。 更关键的是港口体量的差距,这直接决定了谁的话语权更硬,中国港口年吞吐量早就突破了17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而美国所有港口加起来才25亿吨,全球占比刚过5%。 对全世界的船东来说,中国市场是绝对不能丢的核心阵地,美国那点吞吐量丢了也伤不到根本,而且中国造船不光量大,性价比更是没对手,反观美国造船业,早就被业内贴上了“造价高、交付慢”的标签,浙商证券的报告里都直言,美国想大规模重启船厂基本不现实。 船东们又不傻,肯定不会为了迎合美国的政策,放着物美价廉的中国船不用,去买又贵又慢的美国造船舶。 美国原本想靠收港口费逼船东选美国造船,结果反倒把自己架在了尴尬位置,他们喊着“振兴造船业”的口号,实际却把韩国坑惨了。 韩国之前为了换美国的关税优惠,咬牙投了1500亿美元帮美国建船厂,满心以为能分到美军舰订单,结果美军舰订单根本轮不到外人,合资船厂也因为中国的反制措施没了指望,这笔投资大概率要打水漂。 美国自己倒没多大损失,毕竟真金白银是韩国掏的,但所谓的“造船业复兴计划”,没等落地就成了笑话。 中国的反制还藏着梯度施压的巧思,特别港务费不是一口价定死的,从2025年10月14日的每吨400元人民币开始,之后每过一年涨一次,到2028年就会涨到1120元。这种逐步加码的方式,既给了美国调整政策的时间,也表明了中国反制的决心。 而且早在9月底,国务院就修订了海运条例,明确会给受影响的中国船东提供补贴,提前筑牢了风险防线。 交通运输部的发言人早就把话挑明了,美国的做法本质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严重破坏了国际海运秩序。 中国的反制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和国际法原则的正当举措。那些觉得中国吃亏的人,其实是没看透背后的博弈逻辑。美国盯着“造船量”下功夫,中国却盯着“资本布局”和“市场话语权”出拳,标准的差异直接决定了最终的博弈结果。 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清楚了,美国收的费顶多让中国船东多掏点成本,可中国的反制却直接撼动了美国资本在全球航运业的根基。船东们开始主动调整股权结构,尽量避开25%的持股红线,有些挂美国旗的船舶甚至悄悄换了旗,就为了能正常停靠中国港口。 美国想靠收港口费扭转造船业颓势,最后反倒让自己的资本陷入两难,这波博弈里到底谁吃亏,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0 阅读:138

猜你喜欢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