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后,台湾不能再次建省,更不能设省会。至少解放之初不行。否则,就是为下一次黑暴或暴恐事件埋伏笔。如何有效治理,既要稳住局面,又要避免新的矛盾,这是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难题。 台湾省的建制本身有一定特殊性,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逐步撤销各类行署、省政府,将行政权力理顺为中央与地市两级。 唯独台湾省的称谓一直保留在宪法表述中,那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过渡性安排。 现实中,台湾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因为长期政治分裂,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与大陆已经存在心理隔阂。 很多被外部势力操弄过的认知根深蒂固,这不是一两届地方政府就能完全化解的。 如果在解放台湾初期马上设立“台湾省”,在心理上反而会强化局部认同,而不是国家认同。 类似问题并非没有先例,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在处理西藏、新疆的问题时,并没有急着全面套用普通省级治理逻辑,而是采用了特殊行政区划及中央大力度援建政策。 那个阶段的定位,是“中央直管、政策倾斜、民族团结优先”。 这样的方式虽然笨拙,但有效地稳住了局面,让社会慢慢走向常态,台湾的情况虽然不同,但逻辑上是相通的。 新解放地区往往社会结构复杂、意识形态分裂,安全风险不低,建省意味着地方政府自主度提升,人事、财政、教育、媒体等体系都要配合建立。 如果地方自治空间过大,一旦有外部势力暗中渗透,极易形成新的对立和分化。 尤其台湾多年受外部文化和政治影响,如果制度上留出过多地方空间,就可能被某些人利用,重新鼓吹所谓地方认同,这对国家统一的巩固极为不利。 所以客观上更稳妥的方法,就是在解放初期,中央直接派出综合管理机构,以特别行政区或过渡管理区形式接管,重点放在秩序恢复、思想重塑、经济整合和社会服务保障上。 这样的安排并非否定地方积极性,而是为了让政策执行更具统一性。 比如在香港回归初期,中央没有采用省级体制,而是设立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经济体系,逐步引导社会转型。 几十年来,外部势力通过舆论、教育、文化入侵,将“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人为对立。 未来要化解这种心理分裂,必须依靠长期的、系统的社会政策支持,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哪一级政府架构去解决。 教育、医疗、就业、社会福利的公平性,才是人心归附的根本。 社会治理要注重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新矛盾,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已经是客观存在,要允许多样文化共存,但必须守住国家统一和宪法权威这条底线。 未来如果要设立地方议政机构,也必须有序推进,在中央授权和监管下渐进开展。 不能一回归就照搬原有地方政治架构,否则很容易让旧势力趁乱卷土重来。 解放完成之后,历史耐心也很重要。 因为社会思潮的变化不是短期任务,五年十年都可能只是起步。 尤其在思想教育上,需要中央部门统一教材内容、媒体导向和文化规划,让台湾年轻人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道路的完整观念。 所以台湾解放后不能立刻建省,不是形式问题,而是战略问题。 建省容易形成地方认同和制度依附,而国家刚刚完成统一,更需要的是整体合力。 只有当政治秩序稳定、社会认同重建完成后,才可能根据全国一体化需要重新评估行政级次。 那是未来的问题,而不是解放初期的问题。 等到整个台湾社会完全平稳,人心归一,再谈地方建制也不迟。
中国政府高层公开表态,台湾统一不需征询岛内意见,76年坚持终于“摊牌”!最近,北
【128评论】【9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