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比想象中厉害,你看,法国新任总理只不过随便握了一下手,就在被任命26天后辞职。看来内功不行啊。 法国新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努在其内阁名单公布后不到一天就辞职了。从被任命到辞职,满打满算27天。 法国总理勒科尔9月9日刚从总统马克龙手里接过总理权杖,10月6日就灰头土脸地递交了辞呈,创下了法国第五共和国史上最短命政府的纪录之一。 勒科尔努辞职,直接导火索是他刚公布的内阁名单。10月5日晚,总统府对外发布了15人的新内阁成员名单。 眼尖的人一眼就看出不对劲——10个席位全被马克龙所属的"复兴党"包揽,左翼阵营和极右翼"国民联盟"连个替补席位都没捞着。 这操作彻底违背了此前跟右翼"共和党"达成的"改弦更张"承诺,等于当众打了盟友的脸。 共和党主席布鲁诺·勒塔约气得当场翻脸。这位留任的内政部长公开指责内阁名单是"背叛合作基础",明着暗示要带着党内47个议席退出执政联盟。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马克龙阵营在国民议会本来就只有166席,离半数289席差着一大截。要是再没了共和党的支持,政府直接就成了"少数派孤儿",连基本的法案表决都没法推进。 连锁反应来得比预想更快。执政联盟里的小党派"民主派与无党派联盟"也跳出来发难,他们嫌权力分配不均,二话不说宣布退出。 勒科尔努看着刚搭起来就散架的内阁班底,组阁还没满24小时就陷入了"无阁可组"的绝境。他第二天一早就去找马克龙,干脆利落地递了辞职信。 这场政治崩塌背后,是法国议会早已病入膏肓的分裂症。2024年6月议会选举后,国民议会就成了三足鼎立的尴尬格局。 左翼"新人民阵线"占190席,马克龙联盟166席,极右翼"国民联盟"147席,谁都没法单独说了算。这种碎片化的议会结构,让政府决策陷入了"否决政治"的死循环。 左翼和极右翼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打得你死我活,但在反对马克龙改革这件事上却出奇地默契。他们结成了事实上的"反体制同盟",只要是政府提出的法案,不管好坏先反对再说。 国民议会还握着杀手锏——不信任动议。执政党席位不够,反对派随便联手就能发起弹劾。去年12月,前总理巴尼耶就是因为强推预算案,被两边联手赶下了台。 马克龙任内换总理跟换衣服似的,已经换了七个,平均任期才五个多月。勒科尔努上台前也想过妥协,他公开承诺不再使用宪法第49.3条强推立法,还主动找左翼和极右翼谈判。可谈来谈去,对方只给红线不给绿灯。 极右翼领袖勒庞要求提前解散议会,左翼"不屈法国"则喊着要推翻所有现行政策。勒科尔努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无奈承认"执政条件全没了"。 政治乱局还没平息,经济危机又来添柴。2025年9月,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把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到"A+",这是2012年以来的第二次降级。 评级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降级理由就是"政治动荡持续、预算法案久拖未决、债务水平攀升"。 勒科尔努一辞职,金融市场立马炸了锅。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天就涨了6个基点,冲到3.57%;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夸张,直接飙到4.40%。 法国和德国10年期国债的利差扩大到86个基点,创下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经济部长私下透露,要是未来两周内组不成新政府,法国可能被迫启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临时预算",这对本就脆弱的市场信心无疑是雪上加霜。 马克龙现在也是骑虎难下。2017年他上台时,喊着"打破左右翼对立"的口号,结果折腾到现在,养老金改革、劳动法修订全引发了大规模社会罢工。2024年议会选举,他的阵营得票率跌到24%,创了历史新低。勒科尔努辞职后,他面前摆着两条难走的路。 其一就是解散国民议会提前选举,可极右翼"国民联盟"现在民调支持率已经冲到35%。万一他们在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马克龙就得被迫跟勒庞"共治",这对他的政治生涯来说几乎是毁灭性打击。 其二是再任命新总理组建联合政府,可左翼和极右翼都明确表态不合作,新总理大概率还是要组"少数派政府",走勒科尔努的老路。 更要命的是马克龙的个人威望。最新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已经跌到32%,仅比2023年养老金改革期间的28%高一点。 对马克龙来说,现在可不是纠结的时候。他得赶紧拿出真办法,要么推动宪法改革建立更包容的协商机制,要么调整经济政策缓解社会矛盾。 可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下,这些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未来几个月,马克龙每一步都得走在刀刃上。法国能不能走出这场危机,就看他能不能打破"动荡-妥协-再动荡"的恶性循环。
“尊敬的总理先生,您将成为德国历史上所有总理中最大的败家子!”魏德尔火力全开,对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