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英伟达(NVIDIA)通过战略投资所产生的潜在‘循环收入(circular revenue)’,可能会稀释公司估值倍数(市盈率)。 正如任何对“无法自我造血的客户”(注意这个表述)进行的战略投资一样,我们相信投资者最终会更加关注这些客户自身的基本面。” 这是高盛研报中的一段话,这可有意思了。 高盛这则研报说白了就是戳破了英伟达的“营收泡沫”——那些靠“左手投钱、右手卖货”造出来的增长,根本撑不起现在的高估值。 就像有人把自己的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却宣称自己收入翻了倍,这种游戏玩得了一时,瞒不过市场的火眼金睛。 先看看这个“循环收入”到底是怎么玩的。最典型的就是英伟达和CoreWeave的交易:英伟达投10亿美元给CoreWeave,转头CoreWeave就用这10亿美元买了英伟达的H100 GPU,英伟达财报上就多了10亿美元“销售收入”。 表面看是营收大增,可细究起来,这钱不过是英伟达自己的投资款绕了个圈回到自己手里,没有创造任何新的社会价值,更不是来自真实的市场需求。 CoreWeave本身是做GPU云服务的,靠租赁算力赚钱,但2022年AI风口起来前,它还在靠加密货币挖矿过活,根本没有足够的自主现金流支撑这么大规模的GPU采购。 说白了,它就是个“无法自我造血的客户”,采购能力全靠英伟达的投资输血,一旦停止注资,这部分营收就得打折扣。 这种玩法还不是个例。2025年9月,英伟达又宣布要给英国自动驾驶公司Wayve投5亿美元,条件是Wayve的第三代自动驾驶平台必须用英伟达的DRIVE AGX Thor计算架构,里面装的还是英伟达的Blackwell GPU。 这套路和CoreWeave如出一辙:用投资绑定客户,再用客户的采购撑起自己的营收。 更有意思的是,英伟达还搞了个27亿美元的英国AI生态投资计划,既投Wayve这种硬件采购方,也投Nscale这种数据中心公司,甚至联合风投扶持初创企业,本质上就是打造一个“投资-采购”的闭环,把自己的钱通过不同渠道变成营收。 这种循环就像给气球打气,看起来越吹越大,可里面全是空气,一戳就破。 为什么说这种收入会稀释估值?得先搞懂估值倍数的逻辑。市盈率(PE)是股价除以每股利润,EV/EBITDA是企业价值除以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这两个指标本质上都是市场对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定价。 英伟达之所以能有高估值,是因为市场相信它的GPU需求来自AI大模型、自动驾驶这些真实场景,未来能持续赚钱。可如果营收里掺了大量“循环收入”的水分,利润的质量就变了味。 比如那10亿美元营收对应的成本还得算吧?GPU生产、运输、售后都要花钱,这么一来,真实的利润率可能比财报上显示的低得多。 投资者一旦发现,原来高增长是靠财务技巧堆出来的,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企业抢着买GPU,自然就不愿意用高价格买股票了,市盈率和EV/EBITDA倍数也就跟着往下掉。 再往深了说,EV/EBITDA这种估值方法本来就是看企业核心业务的真实造血能力,它把利息、税、折旧摊销都加回去,就是为了剔除财务操作的干扰,聚焦业务本身。 英伟达这种循环收入刚好撞到了枪口上——它的核心业务应该是“卖GPU给有真实算力需求的客户”,而不是“卖GPU给自己投资的公司”。 就像胜宏科技,它给英伟达H100做PCB板,占了40%的份额,给GB200做算力板占了70%,2024年从英伟达拿了38亿元订单,这部分收入就很扎实,因为胜宏科技是靠自己的制造能力赚钱,客户需求来自英伟达的真实产能扩张。 对比之下,CoreWeave的采购更像是“配合演出”,这种虚假的需求支撑不了长久的估值。 高盛的警告其实是在提醒市场:别被表面的营收增长迷惑了,得扒开来看客户的基本面。 这些被英伟达投资的公司,自己能不能赚钱?有没有不靠英伟达输血也能活下去的能力?CoreWeave的算力租赁业务到底有多少真实客户?Wayve的自动驾驶平台2026年能不能量产装车?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英伟达的循环收入就像无源之水,迟早会断流。之前市场因为AI热潮,把英伟达的估值炒得老高,可一旦发现增长里有虚头,资金就会用脚投票。 说到底,英伟达这种“财技+融资循环”的模式,本质上是在透支市场信任。真实的商业增长应该来自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而不是靠资本运作玩数字游戏。 高盛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后,投资者会更关注那些“非循环”的营收占比,更在意客户的自主造血能力。 如果英伟达不能尽快摆脱对这种循环收入的依赖,把增长锚定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那现在的高估值就会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退就会原形毕露。
“我们认为,英伟达(NVIDIA)通过战略投资所产生的潜在‘循环收入(circu
天天纪闻
2025-10-07 09:47:13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