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秋,毛主席的堂婶邹氏来到北京,住在时任总后勤部某处处长的儿子毛泽全家。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0-06 10:49:11

1954年秋,毛主席的堂婶邹氏来到北京,住在时任总后勤部某处处长的儿子毛泽全家。[送心] 1909年,韶山冲一户贫农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毛泽全。他的堂哥毛泽东比他大16岁,那时已经离家求学。因为家境贫寒,毛泽全没上过学堂,十几岁就在山里放牛。 1925年夏天,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16岁的毛泽全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他在农民协会里做些跑腿送信的活计,虽然不识几个字,却对穷人翻身的道理有了模糊认识。 大革命失败后,韶山的革命活动陷入低潮。毛泽全离开家乡,辗转到南京投靠表叔毛岱钟,在一家单位当收发员。这份工作让他见识了城市生活,也学会了一些基本文化知识。 1936年表叔去世,毛泽全失去依靠回到韶山。种地已经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恰逢毛远耀等同族兄弟准备去延安,他决定同行。1937年,几个人步行三个多月,终于抵达陕北。 毛泽东见到这些从家乡来的亲戚,只说了一句话的意思,革命要靠自己努力。毛泽全被分配到边区合作社当管理员,从搬货理账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干起。 1938年11月,毛泽全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党校学习,毕业后被派往新四军岩寺兵站任指导员。他给自己改名王勋,从此在部队后勤系统一干就是十几年。 抗战期间,王勋这个名字在新四军后勤战线逐渐有了分量。他从兵站指导员升任站长,后来担任供给部副部长。 1941年在苏北,他手下有个刚从上海投军的女学生徐寄萍,两人因工作结识,1943年结婚。婚后很长时间,徐寄萍都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 1945年抗战胜利,部队面临严重的供给困难。 时任华中野战军师供给部部长的毛泽全想出一个办法,和东台县的资本家合办卷烟厂。这个决定在当时颇有争议,但半年时间就盈利数万元,解决了部队饷银短缺的燃眉之急。 紧接着他又在海安开设粮行,用市场化手段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粮行表面上是普通商铺,实际上为部队建立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渠道。这些创新做法在三野内部传开,成为后勤保障的成功案例。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全升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供给部部长。他陆续开办被服厂、鞋袜厂,为前线部队提供军需物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几十万部队的后勤保障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1950年,毛泽全到北京出差,打电话给中南海想见见堂哥。接线员上报后安排了会面,毛泽东听他讲述这些年改名换姓的经历,点头表示理解。 那年毛泽全恢复本名,全家迁到北京,他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生产管理处处长。妻子徐寄萍这才知道,原来丈夫姓毛不姓王,还是主席的堂弟。 1952年秋天,毛泽东用稿费宴请韶山来的几位乡亲,特意叫上毛泽全一家。这是徐寄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席间摆的都是简单的湖南菜,气氛轻松随和。毛泽东看孩子们吃得少,让厨房另炒了鸡蛋。 1954年秋,毛泽全把80多岁的母亲邹氏接到北京。老人想见见侄子,但毛泽全觉得不该打扰。毛泽东从其他乡亲那里听说此事,主动派人把邹氏和全家都接到中南海。 那天餐厅摆了两桌,来的都是韶山乡亲。毛泽东扶着邹氏坐下,两人聊起1925年老人给他纳鞋的往事。饭桌上有位乡亲提到想托关系找工作,毛泽东当场拒绝,说自己用稿费请客可以,但不会干预具体事务。邹氏在旁边附和说要靠自己闯,众人便不再提此事。 毛泽全夫妇生育了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孩子们从小被教育要凭本事生活,不能依靠父亲的关系。几个女儿都正常上学就业,做着普通工作。 儿子毛远建16岁参军,被分配到边境部队。有位父亲的老战友打电话给徐寄萍,说可以帮忙调动工作。徐寄萍回答,别人家孩子能去的地方,我儿子也能去。 1957年,毛泽全调任内蒙古工作,担任总后勤部集宁办事处副主任。他没有专门告别,到岗后才写信告知毛泽东。在基层后勤岗位上,他继续做着物资调配、仓库管理这些不起眼的事。 从新四军到三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毛泽全在后勤战线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创办的卷烟厂、粮行、被服厂,为前线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资保障。这些成绩与他叫什么名字,是谁的亲戚,没有任何关系。 1989年3月7日,毛泽全病逝,享年80岁。他的一生印证了毛泽东当年那句话,革命要靠自己努力。 网友热评: “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明明有‘硬关系’,却偏偏要靠实力,这种低调和奉献精神太让人感动了!” “说实话,要是我有个这样的‘堂哥’,我可能真的做不到这么低调,多少会想借点光。他这一生,尤其是对家人也保密,感觉牺牲挺大的,有点替他不值。” “看看现在社会上一些‘拼爹’、‘炫关系’的现象,再对比毛泽全前辈,真是高下立判。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品德课!” “假如你也有一个像毛泽全这样‘位高权重’的亲戚,你是会选择像他一样完全靠自己努力,还是觉得在关键时刻可以适当寻求帮助?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真实想法吧!”

0 阅读:0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