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收入被抽走,换你能忍七年不?小沈阳当年春晚爆红, 一年赚2亿多,按公司规矩得交走八成,演一场十万只落四万,连他妈妈都替儿子委屈。 赵本山说怕他飘,这话不全是借口,新人骤富容易走歪,公司养团队、跑资源、做包装确实要花钱,这抽成里藏着“造星成本”。 小沈阳那2亿收入看着吓人,可背后的开销真不少。据当年圈内人透露,他爆红后一年要跑300多场商演,团队里化妆师、保镖、经纪人加起来近20人,光人员工资每月就超50万,再加上宣传通稿、服装道具,这些钱都得从抽成里出。 但八成抽成确实够狠。对比现在娱乐圈的分成模式,新人跟公司通常是5:5或6:4分,就算头部艺人,公司抽成也很少超过五成。小沈阳这情况,更像“师傅带徒弟”的旧模式——你靠我出头,就得按我的规矩来。 赵本山说“怕他飘”,不是没道理。圈里太多例子了,某选秀歌手刚火就耍大牌,罢录节目、怼粉丝,不到半年就没人敢用;还有个喜剧演员爆红后沉迷投资,亏光积蓄还欠了债。新人没经历过行业起伏,手里突然有了钱,很容易踩坑。 可小沈阳的委屈也真实。他妈妈在采访里说过,儿子忙到一年见不了两面,赚的钱大部分要上交,自己看着都心疼。后来小沈阳尝试单飞,想自己说了算,结果却没了往日风光——没了团队铺路,好资源接不到,演的电影也没水花,热度掉得飞快。 现在再看小沈阳,虽然还在做喜剧,但早已没了当年的爆火势头。有人说他可惜,要是当年分成谈得合理,或许能走得更远;也有人说他该知足,没有赵本山,就没有那个红遍全国的“苏格兰服务员”。 娱乐圈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借平台起飞,就得接受平台的规则。但规则也得有底线,不能只想着“压榨”,忘了艺人也是要吃饭、要发展的。毕竟,留不住人,再厉害的造星能力也没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04年,媒体报道,赵本山为了“傻子”徒弟与央视主持人邹德江闹掰,新闻发酵后,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