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一位在殡仪馆专门售卖骨灰盒的商家吐槽说:“现在的年轻人,实在是太不孝顺

韫晓生 2025-10-01 16:48:55

[中国赞]一位在殡仪馆专门售卖骨灰盒的商家吐槽说:“现在的年轻人,实在是太不孝顺了!给父母买骨灰盒都舍不得掏钱,居然拿什么茶叶罐去装骨灰。父母的骨灰又不是茶叶,这么做不仅不孝顺,简直是对父母的一种极大侮辱!”   (信源:浙江日报——潮评赛丨“断舍离式丧葬”引热议,尊重何必做给外人看)   “连个骨灰盒都舍不得给爹妈买,这叫什么孝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一番吐槽,近期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他亲眼见到,不少年轻人在父母遗体火化后,面对货架上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骨灰盒,只是绕着圈子念叨 “一个小木盒哪值这么多”,最后竟从包里掏出茶叶盒,直接将骨灰装走。   在他看来,父母辛苦养育子女,花几千块买个像样的骨灰盒天经地义,经济好点的买一两万的也不过分,年轻人的做法实在让人寒心。   这番话乍听之下,似乎句句在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年轻人不懂感恩”“孝道滑坡”。可当真相的另一面被揭开,舆论的风向却悄然逆转 —— 不是年轻人不愿尽孝,而是骨灰盒的价格实在离谱到让人望而却步。   一个普通的松木骨灰盒,不过是四块木板拼接而成,按理说成本并不高。有懂行的人算过账:就算自己去山上买棵松树,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打造,材料费加人工费撑死也超不过几百块。更别说殡仪馆里的骨灰盒大多是机械化批量生产,成本只会更低。   可到了销售环节,价格却像坐了火箭般飙升,普通款卖到几千元,稍微 “精致” 点的更是突破万元大关,这样的溢价幅度,早已超出了正常商品的范畴,更像是在利用 “孝道” 进行情感绑架。   年轻人并非对父母冷血。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月工资几千,要还房租、贷款,可支配资金有限;中年子女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承担家庭日常开支,又要应对突发医疗费用,生活压力大。   他们不是不想给父母买好的骨灰盒,而是不愿为虚高价格买单,不想被 “割韭菜”。他们宁愿找靠谱木匠定制,或选择更简约的安葬方式,也不让 “尽孝” 成为被商家收割的理由。   这场 “骨灰盒之争”,看似是消费选择的分歧,实则折射出我们对 “孝道” 理解的偏差,以及当下社会中 “孝道被物质绑架” 的尴尬现状。   曾几何时,孝顺是“父母在,不远游”的陪伴、“冬温夏凊”的关怀、“昏定晨省”的体贴。可不知何时,孝道与金钱挂钩,给父母买贵礼、办隆葬、买豪墓成了衡量孝顺的标准,似乎花钱越多孝心越重。这种扭曲观念让年轻人背负经济压力,也让“孝”失了本真温度。   父母真正在乎的,并非骨灰盒多昂贵、葬礼多风光,而是子女在其生前有无好好陪伴、生病时有无悉心照料、老去时有无耐心倾听。   那些在殡仪馆用布袋装骨灰的年轻人,或许生前曾多次陪父母聊天、做家务、看病,或许只是不想被商家以 “尽孝” 之名榨干积蓄。用布袋装骨灰并非不孝,而是清醒反抗 “以价量孝” 的畸形风气。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争论背后藏着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当下社会,房价高、物价涨、工作压力大,年轻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害怕老了无法为子女减负,害怕“生不起、养不起、死不起”的困境延续。   因此,面对骨灰盒这种“必买品”的天价,他们的抗拒,既是对当下不合理消费的反抗,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我们该重新审视“孝道”本质了。孝顺并非用金钱堆砌的虚假繁荣,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与陪伴。生前,多陪父母吃饭、散步、聊家常;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援手;他们犯错时,多包容理解。这些平凡小事,远比死后买昂贵骨灰盒更有意义。   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吐槽,或许出自善意的惋惜,但却忽略了年轻人背后的无奈与现实的残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买不买骨灰盒” 来评判子女孝不孝顺,更不能让 “孝道” 成为商家牟取暴利的工具。   愿我们都能跳出 “物质孝” 的陷阱,找回孝道最本真的模样 —— 不是用金钱衡量的负担,而是用真心传递的温暖。毕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回应他们的,应该是满满的爱意,而不是被天价商品裹挟的焦虑与无奈。这,才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好的回报。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圆石

圆石

2
2025-10-01 17:27

将来让我儿子把我骨灰装塑料袋偷偷洒河里就完了。有买骨灰盒那钱活着花了不好吗?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