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呼吁推动全民消费,并拿日韩作榜样,她指出,虽然我们科技实力强、人工智能发展快,但只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真正富裕,只有依靠像日韩一样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功。大家觉得她的观点靠谱吗? (信源:澎湃新闻——专访金刻羽:建议将消费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扭转“重投资、轻消费”发展惯性) “除非成为消费大国,否则中国永远不会是富裕国家!”2025 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金刻羽的这番话,瞬间在舆论场掀起巨浪。 这位出身 “顶配家庭” 的经济学专家,直言要将消费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标杆,取代房地产与生产性 GDP 的核心地位,这番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言论,让网友集体发问:“难道国家富不富,全看花钱本事?” 金刻羽的论证看似有据可依。她抛出关键数据:中国消费仅占 GDP 的 37%,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 68%。在她看来,中国长期偏重生产、依赖出口的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还挤压了其他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空间,唯有转向消费驱动,才能跻身富裕国家行列。 她将希望寄托于二三线城市,呼吁开放医院、学校、旅游等服务领域,认为只要释放 47% 的服务业就业潜力,就能让 “钱转起来”。 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也认同服务业开放是促消费的关键,康奈尔大学教授普拉萨德同样指出房地产与就业问题正抑制消费。但金刻羽的论述却刻意回避了一个核心矛盾:消费的前提是 “有钱可花”,而钱从何来? 现实已给出答案,当前外贸转内销的困境便是例证。受贸易战与脱钩影响,大批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虽外销产品质量更优,却因价格偏高遇冷。14 亿人的市场看似庞大,但在收入增长放缓与资产缩水压力下,不少人选择消费降级。 更关键的是,金刻羽颠倒生产与消费的因果逻辑。中国从“洋火都靠进口”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比亚迪工程师、义乌商户、高铁建设者的努力。 德国、日本等国转型经验也证明,是制造业根基支撑消费升级,而非相反。脱离生产谈消费是无源之水,如没有比亚迪电池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潮;没有 5G 基站广泛覆盖,就不会催生直播电商消费新业态。 她所推崇的 “消费驱动”,更忽视了中国与美国的本质差异。美国能靠无限超发美元支撑 3 亿人的高消费,而人民币并无此条件。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式消费早已显露出不可持续的弊端,过度透支的债务与空心化的制造业,正是中国需要规避的陷阱。网友的质疑一针见血:“连工资都没涨,怎么靠消费变富?” 金刻羽眼中的“服务业潜力”存在诸多未破堵点。国家发改委指出,我国消费面临“缓、短、缺、限”四大难题。 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大城市,农村“数字鸿沟”显著,每万人律师数量低于发达国家;新业态监管松紧不一,跨区域经营遇政策壁垒;农村电网承载不足、景区配套老化等制约消费意愿释放。这些问题并非换考核标杆就能解决。 这位 14 岁赴美的学者,或许未真正触摸中国经济肌理。她看不到早高峰地铁啃包子的上班族、工厂主动加班的工人、农村集市讨价还价的老人。 西方 “消费至上” 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水土不服,在她论述中暴露明显。比如合肥吸引人才回流靠半导体产业布局与实验室建设,而非商场繁华;浙江小老板转型成功靠白天跑订单、晚上学直播的实干,而非坐等消费上门。 达沃斯论坛需更多接地气声音。与其空谈“消费大国”口号,不如聚焦让工人工资增长、小微企业获支持、农村享优质服务。真正富裕国家靠扎实产业、充实钱包与踏实生活铸就,而非“花钱”。 金刻羽的言论或许能引发热议,但中国经济的前行方向,终究藏在千千万万个奋斗者的双手里,而非象牙塔的理论推演中。
[中国赞]“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
韫晓生
2025-10-01 15:49: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