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抽血式”困局:当平台虹吸压垮消费与百业,街面百业兴旺何时实现 提振消费的

以珊聊人啊 2025-09-28 21:03:26

电商“抽血式”困局:当平台虹吸压垮消费与百业,街面百业兴旺何时实现 提振消费的呼声高涨,可经济活力为何迟迟难现?或许该撕开电商平台被过度美化的外衣——它们并非激活市场的“引擎”,而是持续虹吸社会资金的“抽血管”,更藏着外资把控的深层隐患。作为十年前入驻平台、仅一年便无奈退出的商家,我深知其中猫腻:平台抽成、流量费、强制节日折扣层层叠加,最终要吞噬销售额的30%以上。 这笔钱绝非小数目。社会资金本应在实体商业中全额流转,从生产商到零售店,再到消费者手中,每一环都能创造价值、带动就业。可如今,钱在平台转一圈就蒸发30%,这些利润大多流入外资控股的平台口袋,变成少数人的“盆满钵满”,留给市场的只剩资金枯竭的空壳。有人说实体店房租贵,却不知平台的隐性成本比房租更离谱——前者是明码标价的固定支出,后者是无底洞般的流量博弈,不花钱买曝光,再好的商品也会被淹没。 更可怕的是平台带来的连锁反应:它催生了“懒人经济”的惰性,让线下商业失去人流;它用极端低价战倒逼商家压缩成本、牺牲品质,让“商品增值”的商业本质荡然无存;它的尽头更是伸向网贷,用消费贷收割年轻人,把经济活力困在“借贷-消费-还款”的死循环里。 经济学家与大V们未必不懂这些道理,只是有人沉默,有人拿了好处当“吹鼓手”。就像那个简单却戳心的例子:甲、乙、丙互相交易,各赚10元,资金流动起来就是活力;可甲为贪拼多多的低价不再买丙的书,丙没钱买乙的鸡,乙没钱买甲的包,最终所有人都陷入“想买却买不起”的通缩陷阱。这正是电商平台极端价格战的恶果——它打破了商业循环的平衡,让商品失去增值空间,让从业者失去积极性,最终拖垮整个经济的发展动能。 若继续放任平台虹吸,再密集的刺激政策也只是隔靴搔痒。唯有打破外资把控的平台垄断,让资金回归全额流通的实体商业,百业才有复苏的可能,消费经济才能真正找回活力。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以珊聊人啊

以珊聊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