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22日晚报道,德国政府9月22日重申其立场,表示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两国方案的谈判结果出炉之前,德国不会承认巴勒斯坦国。 9 月 22 日,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六个国家在当天密集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公开表示多数成员国已认可巴勒斯坦国地位。 就在这样的浪潮中,德国政府通过外媒传递出截然相反的立场: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 “两国方案” 谈判结果前,不会承认巴勒斯坦国。两种态度的碰撞,让德国在欧洲阵营中的位置格外突出。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启程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前,把立场表述得十分明确。他强调建立巴勒斯坦国是德国的目标,但承认这一身份应当是和平谈判的终点,而非起点,进程必须从当下开始推进。 这番话呼应了总理默茨此前的表态,默茨在 8 月与加拿大总理卡尼的会面中就曾直言,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先决条件尚未满足,相关议题目前不在德国政府的讨论范围内。 欧洲盟友的集体转向,让德国的坚守显得愈发孤立。9 月 21 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已率先迈出承认步伐,次日法国等国的跟进让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中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数量达到 157 个。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成为 G7 中首个承认巴勒斯坦为主权国家的领导人,圣但尼市政厅还特意升起巴勒斯坦国旗纪念这一时刻。这些动作背后,是欧洲对加沙人道主义局势的焦虑,以及对 “两国方案” 的集体维护。 在欧盟层面的分歧同样明显。欧盟委员会 9 月 17 日提交了制裁以色列的提案,涵盖贸易优惠暂停和人员制裁等内容,多数成员国表示赞同,但德国的表态始终含糊其辞。 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研究员考施指出,默茨政府似乎倾向于让西班牙和法国主导推动承认进程,自身则采取 “不阻挠” 的消极态度,这种微妙平衡试图在盟友与历史责任间找到立足点。 国际舆论对德国的处境多有解读。泛欧洲智库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 的中东问题专家洛瓦特认为,作为欧盟中最坚定的以色列支持者,德国大概率会成为最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 这种判断贴合德国的外交惯性,即便加沙局势引发全球对以色列的谴责,德国仍在避免与以色列产生公开对抗,担心动摇双边关系的历史根基。 联合国大会的相关讨论中,德国的立场已成为焦点之一。各国代表团注意到,德国代表在发言中反复强调 “两国方案” 的唯一性,却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具体时间避而不谈。 这种表态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和平进程的期待,又守住了不提前承认的底线,显现出外交决策中的谨慎考量。 德国的选择,本质上是历史包袱与现实压力交织的结果。欧洲盟友的集体行动、国内民众的不同呼声,都在推动其重新审视立场,但与以色列的特殊联结让转向步履维艰。 在 157 个国家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背景下,德国的坚守更像是一种外交姿态的延续,而这种姿态能否经得起局势变化的考验,仍有待观察。
卡塔尔的反击超乎美以认知,如果完美实现目标,那么中东格局将彻底改变,以色列将非常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