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美国,堪称四大邪恶轴心国。欧洲要求日本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要求日本不准承认巴勒斯坦国,最终,日本还是向美国屈服了。 联合国大会召开前的外交角力中,日本成了各方目光聚焦的焦点。一边是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接连传递的敦促信号,希望其承认巴勒斯坦国;另一边是美国通过多个渠道施加的明确压力,要求其保持立场一致。 最终,日本政府放出消息,确定暂不承认巴勒斯坦国,首相石破茂也缺席了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高级别会议,这场左右为难的外交选择,以向美国屈服画上句点。 欧洲的劝说早有动作。法国外长巴罗特意与日本外相岩屋毅通电话,直接表达了希望日本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立场,英国也通过外交渠道传递了类似诉求。 彼时,已有挪威、西班牙、爱尔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公开表态,称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已认可巴勒斯坦国地位,这种集体转向让日本的态度显得格外关键。欧洲国家的逻辑很直接,希望通过扩大承认范围向以色列施压,推动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的缓解。 美国的反制来得迅速且强硬。国务院通过驻日使馆、双边会谈等多个外交渠道,明确告知日本政府 “承认巴勒斯坦国将使局势恶化”。更具威慑力的是美方的暗示,称此举可能对美日双边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这种表态精准击中了日本的外交软肋。 美国自身的立场早已明确,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纽约宣言》投票中,与以色列一同投下反对票,还以签证限制等方式阻挠巴勒斯坦官员参会。 在 G7 峰会上,美欧围绕巴以问题的分歧早已显现,欧洲多国支持人道主义停火决议时,美国投下反对票,日本当时就选择了弃权。 如今面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议题,这种分歧再次转化为对日本的拉扯。只是与德国等欧洲国家不同,日本缺乏在外交上与美国保持距离的底气,其资源匮乏的国情和安保依赖,让 “紧跟美国” 成了外交决策的惯性。 国际舆论注意到日本态度中的务实性。沙特《阿拉伯新闻报》分析,日本官员曾暗示最终会承认巴勒斯坦国,只是时间取决于事态发展。这种模糊表态既给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留了余地,也未彻底忤逆美国的意愿。 但在巴勒斯坦支持者看来,这种妥协仍意味着立场的倾斜,毕竟在 142 票赞成的《纽约宣言》面前,日本最终站到了投反对票的美国一侧。 这场外交摇摆背后,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常见困境。欧洲的敦促代表着多边舆论的方向,美国的压力则源自双边同盟的绑定,日本的选择或许并非偶然。
日本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美国,堪称四大邪恶轴心国。欧洲要求日
百日依山尽
2025-09-24 17:2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