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2024 年春,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殷玉珍生态园里,20 多名年轻治沙队员围在殷玉珍身边,看着她用布满老茧的手演示 “柴草方格固沙法”。 “柴草要埋进沙里三分之一,露出的部分才能挡住流沙,” 她一边说,一边把红柳枝插进沙坑,“当年我和万祥就是靠这个笨办法,保住了第一片树苗。” 队员们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而不远处,殷玉珍的儿子白建军正驾驶着洒水车,给新种的樟子松浇水,这片由殷玉珍夫妇亲手打造的绿洲,如今已成为两代人共同守护的家园。 1985 年农历三月,19 岁的殷玉珍被父亲送上驴车时,手里还攥着一本没看完的小说。她不知道毛乌素沙漠有多远,只知道要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去报 “白家救过爷爷” 的恩。 三天后,驴车停在一片沙丘前,眼前的景象让她瞬间崩溃:半地窖式的土房歪歪斜斜,门口的水缸结着一层碱垢,风刮过沙地的声音像鬼哭。 当晚,她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听着沙子打在窗户纸上的声响,哭到后半夜。接下来的七天,她做了三次逃跑尝试:第一次躲在送水的驴车下,被赶车人发现送了回来; 第二次趁白万祥去镇上买盐,朝着有炊烟的方向跑,却在沙丘里迷了路,直到黄昏才被白万祥找到,他手里还拿着一个热乎乎的玉米馍; 第三次逃跑时,她摔进了沙坑,脚踝肿得老高,白万祥背着她回家,一路上没说一句话,只是走得很稳,让她趴在背上能感觉到他的体温。 “你别跑了,我知道你委屈,” 第八天早上,白万祥把熬好的小米粥端到她面前,“但沙漠里太危险,我怕你出事。” 殷玉珍看着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忽然没了脾气 —— 这个沉默的男人,虽然给不了她像样的生活,却在拼尽全力护她周全。 那天下午,她看着土房周围被风沙侵蚀的土地,忽然说:“咱们种树吧,总不能一辈子住在沙子里。” 白万祥愣了愣,随即从床底下翻出一把旧铁锹:“我听老人说过,树能挡沙子,咱们试试。” 最初的治沙之路比想象中更艰难。他们没有钱买树苗,就去镇上的苗圃帮工,用劳动力换杨树苗;没有水浇树,就每天挑着两个水桶,走五里路去河边打水。 1986 年春天,他们种了 600 棵杨树,殷玉珍每天都去看,盼着树苗发芽。可一场沙尘暴过后,沙子埋住了大半树苗,扒开沙子一看,只有 8 棵还活着。 殷玉珍坐在沙地上哭,白万祥没劝她,只是把那 8 棵树苗移栽到土房旁边,又去附近的村子捡柴草,扎成方格围在树苗周围。 也就是这次失败,让殷玉珍琢磨出了新办法:她发现沙柳和沙蒿的根系发达,耐旱性强,先种这两种植物固沙,等沙地稳定了再种杨树,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她和白万祥在 1987 年种了 2000 棵沙柳。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背着树苗进沙漠,用手刨坑、栽苗,中午啃口干馍,傍晚才回家。 殷玉珍的手上磨出了血泡,后来变成厚厚的茧,连拿筷子都疼。到了秋天,沙柳居然成活了一半,看着沙地上冒出的绿色,殷玉珍第一次笑了。 可村里的人还是不理解,有人说 “沙地里种树种不出粮食,纯属浪费力气”,还有人背后议论 “殷玉珍是嫁过来后悔了,故意折腾”。 殷玉珍没理会这些闲话,反而拉着白万祥去挖水渠,她听说远处有条小河,只要把水引过来,树苗就能长得更好。 2000 年后,国家加大对治沙的扶持力度,给殷玉珍提供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她成立了治沙合作社,带领村民修路、建蓄水池,还开了一家农家乐,让游客体验治沙生活。 儿子白建军长大后,放弃了去城里打工的机会,回到沙漠帮她打理生态园;女儿白建梅则利用电商平台,把沙漠里种的葡萄、西瓜卖到了全国各地,还注册了 “沙漠绿果” 品牌。 2022 年,殷玉珍获得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称号,领奖时她特意带着那把旧铁锹,她说:“这把锹陪我种了 30 多年树,挖了无数个坑,也挖通了我和沙漠和解的路。” 如今,70 岁的殷玉珍依然每天去树林里转,看看树苗的长势,给新种的树浇水。白万祥身体不太好,就在家里整理治沙资料,把殷玉珍的技术经验写成手册。 生态园里,年轻的治沙队员们忙着种植新的树苗,从 19 岁被迫嫁入沙漠的新娘,到带领众人治沙的 “绿衣使者”,殷玉珍用 39 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漠种下 30 多万棵树,治理沙地 7 万多亩。 如今的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让一片荒芜的沙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而她的故事,还在继续激励着更多人,用双手守护绿色家园。 主要信源:(人民网——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女人(百姓故事))
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
盘盘鸭
2025-09-24 14:51:48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