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绝技术转让后,日本接盘越南铁路项目,越南总理范明政这次真以为捡到宝了,宣布高铁动工在即,可他恐怕忘了掂量一下,接盘的是谁,付账的又是谁。 2025年越南社交平台上,一条 “南北高铁从爷爷辈谈到我这辈,还在画图纸” 的帖子被转发超 10 万次,评论区满是无奈; “2001 年说要建,现在 2025 年了,我孩子都上小学了,还没看到一根铁轨”“日本接了项目又怎样?印度的高铁不也烂尾了?” 这场民间舆论风波,折射出越南民众对 “世纪工程” 的不信任,也让范明政对接下项目的喜悦,蒙上了一层现实阴影。 2019 年印度孟买,日本承建的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工地一片沉寂。原定 2023 年通车的项目,因征地冲突和技术适配问题,工期已延误 4 年,预算从 170 亿美元飙升至 240 亿美元。 当地农民因补偿款不到位,多次阻拦施工;日本提供的新干线列车,因印度高温天气频繁出现故障,不得不额外投入 2 亿美元改造散热系统。 更棘手的是运维成本,日本新干线每公里年运维费约 80 万美元,是中国高铁的 2.3 倍,印度政府因无力承担,已多次请求日本延长贷款期限。这起失败案例,成了越南民众质疑日本项目的重要依据。 反观中越高铁谈判的破裂,并非 “中国不愿合作”,而是技术转让的逻辑差异。 2022 年谈判期间,中方曾提出 “分阶段技术共享” 方案:第一阶段,由中越企业联合建设河内至海防段支线,中方提供施工技术和列车,帮助越南培训 500 名运维人员; 第二阶段,待支线运营成熟后,再推进南北干线建设,同步共建列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逐步实现 30% 国产化。 但越南政府坚持 “一步到位”,要求中方立即转让列车控制系统、牵引供电等核心技术,且拒绝支付专利费,理由是 “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获得技术支持”。 这种 “既要又要” 的诉求,与中国 “知识产权优先、市场化合作” 的原则相悖,最终导致谈判搁浅。 越南自身的施工能力短板,更让项目风险加剧。2023 年越南平顺省,为推进高铁前期勘测,政府强制征用 120 公顷农田,补偿标准仅为市场价的 60%,引发当地农民抗议,勘测工作停滞 3 个月。 据越南交通部数据,南北高铁需征地超 5000 公顷,涉及 20 万民众,此前类似基建项目的征地纠纷率高达 45%。更关键的是施工技术; 越南本土建筑企业从未参与过时速 300 公里以上的高铁建设,目前 70% 的工程师需从日本引进,仅人员薪资一项,每年就需额外支出 1.2 亿美元。 而日本提出的 “16 年工期”,若按越南的征地效率和施工能力,极有可能延长至 25 年,届时项目成本或将突破 800 亿美元。 中国在东南亚的高铁合作,恰恰规避了这些风险。老挝中老铁路建设期间,中方与老挝政府成立联合征地小组,补偿款直接发放至村民账户,纠纷率仅 3%; 同时,中方在老挝设立铁路技术学院,3 年培养 1200 名本土技术人员,通车后运维团队中老挝籍员工占比达 75%,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越南南北高铁的核心困境,还在于 “需求与实力的错配”。范明政希望通过高铁打通泛亚铁路网,实现与中国、欧洲的联运; 但越南 2024 年人均 GDP 仅 4100 美元,每年财政收入约 800 亿美元,648 亿美元的项目投资,意味着未来 10 年需将 15% 的财政收入投入高铁,必然挤压教育、医疗等民生开支。 更现实的是客流量,越南南北两端的河内、胡志明市年客运量约 800 万人次,但中间路段多为农村,初期高铁上座率可能不足 30%,按日本新干线的票价标准,仅靠票务收入收回成本需 60 年。 如今,日本已派遣 200 名工程师抵达越南,开始前期勘测,但民间的质疑声仍未平息。 从征地纠纷到技术短板,越南高铁要摆脱 “25 年困局”,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更需要正视自身实力,摒弃 “急于求成” 的心态。 毕竟,高铁建设不是 “面子工程”,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在东南亚的成功,靠的不是 “技术施舍”,而是 “互利共赢” 的务实逻辑,这或许才是越南最该学习的地方。 参考资料: 《越南北南高铁项目时隔14年在国会获批,将“独立自主”修建》2024-12-03 07:49 | 来源:澎湃新闻 《参考消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全球》2025-09-10 15:33 | 来源:南昌铁路 《越南行政区划大洗牌,63个省级单位精简后剩下34个》2025-06-10 17:50 | 来源:第一财经 《越南启动大规模基建项目》2025-09-08 06:56 | 来源:中国经济网
越南民间喊话中国:给技术就做“最忠诚小弟”,历史伤疤却难逾越。这样的民间呼声并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