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长春,70多岁大爷在整理亡妻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张存折,他这才想起来

盘盘鸭 2025-09-24 14:51:48

2025年吉林长春,70多岁大爷在整理亡妻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张存折,他这才想起来,二十多年前妻子拿着他的身份证开了户,还存了100万,后开用钱取了40万,剩下的60万一直由妻子保管,自己都忘了。 这下,自己养老就有保障了,于是,大爷高高兴兴拿着存单到银行取钱。 万万没想到,银行竟表示,存单上的存款时间被手动修改过,系统也查不出存取款流水,所以认定这张存单是假的,拒绝给他取钱。大爷又急又气,将银行告上法庭。   长春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落在崔大爷手中的相册上。照片里,老伴韩大妈笑着举着一张红色存折,背景是 2000 年夏天的银行门口。 这张被他遗忘多年的照片,是二审败诉后整理旧物时偶然发现的。 崔大爷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照片,眼眶泛红:“当年你说存了养老钱,我怎么就没多问一句……” 照片里的存折,和他后来找到的那本一模一样,可如今,这本存折却成了他晚年最揪心的遗憾。   2023 年初,崔大爷刚拿到一审判决书,不甘心的他开始四处打听,想找到能证明 “100 万存款” 的证据。他想起 2000 年帮韩大妈搬过东西的老邻居王大叔,当年韩大妈曾说 “去银行存了笔大钱”。 王大叔回忆:“那天她确实提着一个黑色布包,说要给老两口存养老钱,还让我帮忙看了看银行的营业时间。” 可这份口头证言,在法庭上却因 “无实物佐证” 不被采信。崔大爷又去当年韩大妈取钱的支行,想找 2005 年的取款记录,却被告知 “超过 20 年的纸质档案已销毁,系统未留存”。 最让崔大爷在意的,是存折上那处涂改的日期。他拿着存折去咨询文具店老板,老板说:“这涂改痕迹像是用银行专用的修正液改的,个人很难弄到这种东西。” 他又找到曾在银行工作的退休职员李阿姨,李阿姨看后分析:“2000 年前后银行用的是针式打印机,日期打印错了很常见,有时候柜员会直接涂改后盖章,但这本存折没盖章,确实可疑。” 这些线索,让崔大爷更加坚信 “是银行当年操作失误”,可他拿不出盖有银行印章的修正证明,只能眼睁睁看着证据链断裂。 与此同时,银行内部也进行了隐性核查。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翻遍了 2000 年 6 月的开户记录,发现崔大爷的账户确实是 “1 元开户”,且同期没有 100 万大额存款的流水记录。 银行法务部还调取了当年的监控存储记录,却因 “超过 15 年存储期限” 无法恢复。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职员透露:“这种年代久远的账户纠纷,最怕的就是证据灭失,我们也想帮老人,但没有系统记录和纸质凭证,实在没办法。” 社区居委会得知崔大爷的情况后,主动联系了法律援助律师。 律师帮崔大爷梳理案情时发现,韩大妈 2005 年给儿子买房的转账记录里,有一笔 40 万的款项来自 “不明账户”,但这笔钱的来源无法与存折的取款记录关联。 律师建议:“可以尝试找儿子当年的购房合同,看看是否有资金来源的备注。” 可崔大爷的儿子早已移民国外,购房合同也已丢失,这条线索最终也断了。 2023 年下半年,二审维持原判后,崔大爷的身体明显差了许多。社区志愿者每周都会上门看望他,帮他买菜、打扫卫生,有时还会陪他聊聊天。 邻居们也常送来热乎的饭菜,劝他:“钱没了就没了,身体要紧,咱们这么多人陪着你呢。” 崔大爷嘴上说着 “不碍事”,可夜里还是会对着老伴的遗像发呆,手里攥着那张旧照片。 如今,崔大爷把存折和照片一起放在一个铁盒子里,藏在衣柜最底层。他不再提取钱的事,只是偶尔会跟社区志愿者说:“要是能找到当年给老伴办业务的柜员就好了,说不定她还记得这事。” 志愿者们也帮着打听,可当年的柜员早已离职,去向不明。崔大爷的儿子想接他去国外养老,他却拒绝了:“我走了,你妈一个人在这儿,没人陪她说话。”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维权,最终以遗憾收场。但崔大爷的经历,不仅让更多人意识到 “证据留存” 的重要性,也让邻里间的温暖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慰藉。 他常说:“钱没了可以再攒,可老伴留下的念想,和街坊们的情分,比什么都金贵。” 夕阳下,崔大爷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偶尔会露出一丝笑容,那份因存折而起的揪心,正被岁月和温暖慢慢抚平。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