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回安化老家祭祖,途中停留醴陵县。总督大驾,醴陵县令受宠若

风城高山 2025-09-24 11:32:19

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回安化老家祭祖,途中停留醴陵县。总督大驾,醴陵县令受宠若惊,他来到渌江书院,找到在书院担任山长的左宗棠,求墨宝一副,送于陶澍。   左宗棠应允了知县的请求,略加思索后便提笔写下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此副对联,上联构思精妙,融入陶澍受道光帝赏识之殊荣,当时皇帝为其家乡书房御赐“印心石屋”匾额;下联饱含家乡子弟对陶澍的殷切期许。   整副对联不仅文辞雅致,更难得的是毫无阿谀之气,却将对陶澍功绩的肯定和乡谊情愫自然蕴含其中。   陶澍看到这副对联后,大为赞赏,立即要求会见作者。当他得知这副对联出自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落第书生之手时,更是惊讶不已。   他当晚推辞了所有官员和乡绅的求见,单独与左宗棠畅谈通宵。通过这次深入交谈,陶澍认识到这位湖南同乡的非凡才华和远见卓识。他不仅对左宗棠的学问赞赏有加,更对他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印象深刻。   令人称奇的是,陶澍竟主动提议与左宗棠缔结儿女亲家之缘,甘愿将其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之女,此等举动着实出人意料。   在当时十分讲究门第的封建社会,一位权倾朝野的总督大人愿意与一个没有功名的书生结亲,这几乎是破天荒的事情,足见陶澍对左宗棠的赏识程度。   这次会面成为左宗棠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此后八载,左宗棠于陶澍家充任私塾先生。这段岁月,不仅使他生活有所依傍,更赋予他饱览群书之契机,让其学识得以不断丰盈。   这也为后来胡林翼推荐左宗棠出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奠定了基础。胡林翼身为陶澍女婿,与左宗棠结为连襟。他对左宗棠的评价颇为中肯,既点明其性情偏激之不足,亦充分肯定其忠贞可靠之品格,见解精准客观。   正因为陶澍的赏识和提携,左宗棠才有机会与后来经过湖南的林则徐深入交流。在那次著名的湘江夜话中,左宗棠对新疆局势的精辟分析让林则徐赞叹不已。   林则徐当即将自己收集的新疆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将巩固边疆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林则徐还特意上奏朝廷,力荐左宗棠,称其“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使左宗棠虽未出仕却已名满朝野。   左宗棠能够有此机遇,固然与那副对联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和远大志向。   左宗棠早年家境贫寒,曾入赘周家,虽然他岳家待他不薄,但寄人篱下的滋味促使他更加发奋图强。   尽管两次科举折戟,他却并未意志消沉。反之,他转身投入经世致用的实学领域。潜心研习地理、军事、农业等实用知识,于学问的瀚海中上下求索,探寻着有别于世俗的人生价值。   他二十三岁成婚时曾在新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这充分体现了他虽处境艰难却胸怀天下的抱负。正是这种远大的志向和刻苦的精神,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左宗棠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转折看似偶然,实则背后有着必然的因素。正是因为他长期刻苦学习、积累知识,才能在对联中展现出非凡的见识和文采,从而获得陶澍的赏识。   而陶澍的提携又为他创造了更多机会,最终使他成为一代名臣。左宗棠的经历充分说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左宗棠在渌江书院的经历,以及他与陶澍的交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从一副对联开始,最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晚清政局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段历史启示我们,真正的才华终不会被埋没,而慧眼识珠的伯乐也同样重要。 素材来源:云梦周刊丨铁血丹心护山河:左宗棠与新疆的不朽传奇 2025-08-24 10:16·岳阳日报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风城高山

风城高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