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穷的国家:人民币1块钱能顶3000,街头几乎看不见一辆汽车,任何一位中国游客去了都被称为土豪。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 去老挝旅游的人,刚到万象机场的货币兑换点,大多会愣一下。工作人员接过游客递来的 100 元人民币,手指在计算器上按了几下,屏幕上跳出 300000 的数字 —— 这是 100 元人民币能兑换的老挝基普数量。 第一次见这阵仗的人,往往会盯着那串零发呆,等反应过来才发现,自己手里突然攥了一大沓粉色纸币,看着像 “巨款”,实际也就几百块人民币的购买力。 这个让人民币 “身价倍增” 的国家,就是老挝。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亚洲垫底。 世界银行 202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老挝人均 GDP 还不到 2500 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万七千多块,平均到每个月还不到 1500 块。这样的收入水平,再加上当地货币基普的汇率波动,就造就了 “1 块人民币顶 3000 基普” 的现状。 老挝基普为啥这么 “不值钱”?看它的外汇储备就知道答案。老挝国家银行 2024 年公布的报告里提到,全国外汇储备只有约 12 亿美元,还不够支撑半年的进口需求。 外汇储备少,货币就没足够的 “靠山”,汇率自然稳不住。这些年基普对人民币一直呈贬值趋势,从几年前的 1 块换 2500 基普,慢慢涨到了现在的 1 块换 3000 基普左右,有时候遇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汇率还会临时跳涨。 再看老挝的经济结构,更是 “偏科” 严重。农业占了 GDP 的近 30%,全国一半以上的人都靠在田里种水稻、玉米过日子。但这些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没经过深加工,出口的时候卖不上价,赚来的外汇少得可怜。 工业就更薄弱了,除了简单的木材加工、矿产开采,几乎没有像样的制造业,连日常用的洗发水、洗衣粉,很多都得从泰国、中国进口,进一步消耗本就不多的外汇储备。 这样的经济状况,反映在街头就是 “难见汽车”。走在万象的主干道上,视线里全是穿梭的摩托车,偶尔能看到几辆涂着绿色的出租车,私家车更是稀罕物。 老挝交通部门 2024 年的数据显示,全国 180 多万辆机动车里,汽车占比还不到 15%,剩下的全是摩托车和三轮车。不是老挝人不想开汽车,是真的买不起。 一辆最普通的国产代步车,在老挝的 4S 店里售价差不多要 1.2 亿基普,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4 万块钱。可当地普通人的月收入大多在 800 到 1200 元人民币之间,要想买辆车,得不吃不喝攒三四年,这还没算每个月几百块的油费和保养费。 对普通家庭来说,汽车根本不是必需品,摩托车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一辆二手摩托车只要几千块人民币,还能载着一家人出门,在狭窄的街道里灵活穿行。 也正是因为这种收入和物价的差距,中国游客到了老挝,很容易被当成 “土豪”。有个中国游客第一次去老挝,买椰子的时候给了 10 块钱说不用找零,商贩当场愣住,后来还追上来塞了一把香蕉,嘴里说着不太标准的中文 “谢谢土豪”。 当地卖小吃的商贩阿莲跟游客聊过,她说中国客人买东西很少讲价,有时候一次买好几份,比其他国家的游客大方多了。 老挝旅游局 2024 年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游客在老挝的人均日消费约 300 元人民币,比当地居民的人均月消费还高。 对老挝人来说,中国游客花的钱,可能抵得上他们好几天的收入,喊一声 “土豪” 既是客气,也是真心觉得对方消费能力强。 不过老挝也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地。这些年随着中老合作加深,变化也在慢慢发生。中老铁路开通这几年,从昆明到万象的游客多了不少,2024 年通过铁路入境的中国游客就超过 50 万人次,带动了沿途的餐饮、住宿生意。 中国企业还在老挝建了不少工厂,比如水泥厂、服装厂,给当地人提供了不少月薪 2000 元以上的工作,比当地传统岗位收入高多了。 但老挝要摆脱贫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农村地区连硬化公路都没修通,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电力供应也不稳定,有时候市区都会突然停电,得靠发电机应急。 老挝政府也在想办法,比如申请亚投行的贷款修水电站、建公路,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时间,经济转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到底,老挝的 “穷” 不是因为懒,而是受限于内陆国的地理位置、薄弱的产业基础,还有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不足。中国游客被称 “土豪”,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多有钱,只是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收入和物价水平存在差距。 随着中老铁路带来的机遇,还有更多合作项目落地,或许未来几年,老挝人的钱包会慢慢鼓起来,基普的汇率也能更稳定,到时候 “1 块人民币顶 3000 基普” 的景象,可能就会慢慢成为历史。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汽车供应链的到账期长是个什么玩法。比如你是个小厂,我从你手
【43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