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芸霄记史 2025-09-20 19:42:29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的乌克兰专家,如今基本都已年过七十,他们早已退出一线岗位,但在中国的生活过得踏实而充实,退休金待遇不打折,能够安稳养老。   当年政府分配的房子后来划归到他们个人名下,真正成了自己的家,在西安,曾经的“专家村”如今变为老年社区,设施完善,生活环境舒适,医疗和养老方面安排得很到位,让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度过安静而体面的晚年。     对于那些想要回到乌克兰的专家,中国也没有忘记他们,当他们提出回国养老的请求,政府不仅提供往返路费,还协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退休金依旧照常发放。   至于他们子女的成长,中国同样考虑周到,许多专家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考上了国内重点大学,如今也在不同的领域继续工作,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的成长,下一代也延续了他们的影响。     九十年代,那时乌克兰专家之所以会来到中国,不只是因为优厚待遇,更是因为他们在本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约35%的军工产业,表面看是资源丰厚,可对这个新生国家来说却是沉重负担,经济开始下滑,通货膨胀严重,许多工厂倒闭,科研机构停摆。   曾经拿着高薪、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工资已经低到买不起面包,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有的人去开出租车,有的人摆摊卖小物件,本是身怀绝技的顶尖人才,却一夜之间跌落谷底。     中国正是在这个时间伸出援手,当时我们同样不轻松,很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航空发动机、战斗机等领域停滞不前。   为了突破瓶颈,中国启动了“双引工程”,既引进技术也引进人才,1991年,还专门设立了“友谊奖”来表彰愿意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   外交部和国防部代表更是亲自出马到乌克兰谈判,就待遇开出了在当时非常高的500美元月薪。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考虑到他们的家庭需求:包吃包住,有专人接送,为孩子安排专门的俄语学校,医疗全覆盖,这让专家们彻底打消了顾虑。     很快,第一批乌克兰专家抵达西安,中国不仅给他们建起了专家村,还特意把房屋装修成苏式风格,器皿和家具都从国外进口,只为让他们更快适应生活。   就这样,这些专家们带着技术和信任,走进了中国的科研体系。     在工作中,他们发现中国的科研基础确实薄弱,航空发动机研究连一张完整的性能曲线图都没有,他们只好从最基础的理论和图纸讲起,边讲边画,从材料到气动布局,到燃烧室冷却,都一点点传授,帮中国科研人员建立起可操作的模型。     在大连,“瓦良格”号航母躺在港口动不了,他们花了三个月摸索,全方位提出修复方案。   之后在借鉴苏联DN80燃气轮机技术的帮助下,这艘航母终于重新活了过来,最终成为中国的“辽宁舰”。   此外,他们还参与了极地考察,帮助改造出“雪龙号”,让中国有了进入极地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些专家的真心付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实质突破。   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不仅提供了一份工作,更提供了尊重和归属感,而对于中国来说,他们的到来帮助国家突破了一个个技术封锁,把基础打得更加牢固。     三十多年的时光,把这段跨国合作变成一段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他们曾帮助中国成长,如今中国也会用行动陪伴他们度过晚年。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0 阅读:3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