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来不来,参加中国的阅兵,无所谓,但是有一个国家,可必须得来,那就是法国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9-17 22:39:41

其他国家来不来,参加中国的阅兵,无所谓,但是有一个国家,可必须得来,那就是法国的法新社! 谁能想到,一家西方通讯社竟然在中国网友心中成了”必须邀请”的阅兵嘉宾?这不是玩笑,而是一场关于镜头语言的奇妙逆转。当法新社本想用”暗黑滤镜”制造威胁感时,中国网友却从中看到了大国风范。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法新社与中国阅兵的缘分始于2022年,当时该社发布了一组解放军演习照片:冷峻的暗黑色调下,解放军整齐划一,在庄严肃杀的氛围下,装甲洪流在低角度镜头中压迫感炸裂。这组被命名为《帝国的黎明》的照片,本是西方媒体惯用的”中国威胁论”视觉套路,却意外击中了中国民众的情感G点。 法新社记者通过特殊的拍摄手法和色彩处理,整体上塑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肃杀氛围。他们使用全景镜头弱化解放军的脸部和眼神细节,同时在色调上将军装的绿色调成黑色,刻意营造冷酷无情的感觉。更绝的是大仰角拍摄手法,虽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本意却是要传递压抑感,营造所谓的”权力至上”氛围。 这种被网友戏称为”阴间滤镜”的拍摄风格,起初确实引发争议。起初不少人认为这是在故意丑化中国军队,营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可是慢慢地,网友们却发现,那种”压迫感”和”工业感”,居然意外地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仰角拍摄让导弹变得更加高大,逆光让每个军事动作都显得庄严肃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秉持着韬光养晦的策略,国内官方媒体在展示中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成果时,往往采取低调、和平的姿态。官方镜头常聚焦官兵救灾的微笑、护航商船的英姿等,尽可能将军工舰船拍摄得越小越好,甚至让人看到航母宛若小渔船。 相比之下,法新社的镜头却有股实在劲儿。法新社相对而言客观一些,但也善用滤镜以及独特的视角,还原真正的”中国力量”。2019年阅兵时,法新社无论拍摄机位、人员数量等,与中国主流媒体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但法新社所拍摄的中国大阅兵视频和摄影作品却火遍全网,让全球为之震撼。 这些照片都是由法新社驻中国和蒙古国的特派记者,墨西哥摄影师佩德罗帕尔多拍摄的。这位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裴卓”的摄影师,凭借其独特的”祖传滤镜”成了中国网友心中的”黑暗摄影宗师”。 2025年初,法新社摄影师佩德罗帕尔多来到了北京军事博物馆,他拍摄了一组毛主席雕像的照片,用的依旧是”祖传三件套”:灰暗、低饱和、逆光仰拍。照片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狂欢,评论区有的说这才是滤镜拉满,还有的表示这是”一黑顶十粉”。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现象越来越有趣。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用镜头垄断国际舆论,当它们用同样手法拍摄中国军队时,中国网友发现,与其抗议”抹黑”,不如借力打力——法新社的暗黑美学恰好符合西方受众对”强权”的认知习惯,其自带的”国际公信力”反而成了中国军事形象的背书。 网友们甚至开始主动催更。“九三大阅兵,法新社你们一定要来。”“滤镜不要变,祖传风格请保持。”“九三阅兵其他国家可以不来,法新社必须来!”这种调侃式的催更,不是出于对外国媒体的厌恶,而是对”黑魔法风格”的一种审美期待。 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已发展到全球数一数二的程度。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领域的卓越成就,让中国再也无法被忽视。此时,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力量,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的必然要求。 作为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成立于1944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在151个国家拥有无与伦比的记者网络。作为首家在新中国设立分社的西方通讯社,法新社自1949年起便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累。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9月3日的阅兵现场。法新社确实来了,也确实拍了,但发布的照片却令无数网友大失所望。这次法新社拍的照片显得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糊弄”,网友们开始质疑:“这是换摄影师了吗?” 有网友总结得很到位:“平时你释放善意的时候,它张张给你拍出杀气。到了你展示杀气的时候,它却开始描写和平了”。这次法新社拍的照片这么拉胯,不能说法新社退步了,只能说,我们军队这次展现出的强大程度,已经超过了外国宣传口径的上限了。 法新社的案例证明,国际传播的本质不是说服。中国军队的形象通过他们熟悉的视觉语言已经完成了植入。网友的集体玩梗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对西方话语体系的一次创造性解构。 法新社镜头下的”意外走红”折射出中国人日益自信的心态变化。当我们不再害怕别人的”有色眼镜”,反而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强大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你觉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5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