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

熹然说历史 2025-09-17 21:39:37

公元756年,刚稳住潼关防线的高仙芝,就被唐玄宗派来的100陌刀手包围。望着副将封常清的尸体,高仙芝哭道:“封二,从卑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了安西节度使。如今你我共赴黄泉,难道也是天意吗”?安西军两任节度使,尽为唐玄宗所杀,安禄山叛军再无人可挡…… 忠臣良将的鲜血染红了潼关的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大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朝廷的刀下。这场发生在公元756年的血案,不仅改写了安史之乱的走向,更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两位纵横西域的名将为何会在最关键时刻被自己的君主处死?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宫廷阴谋? 说起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人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剧。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父亲高舍鸡在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后内迁中原,一开始在河西四镇从军。而封常清的出身更是惨,他年少时曾随外祖父流落在安西胡城,外祖父死后无所依靠,过着清贫的生活。 两人的相遇颇有戏剧性。封常清身体瘦小,眼睛有毛病,加上脚短又跛,高仙芝瞧不上他的外貌,没有接纳他。但封常清不死心,天天蹲在门口等,封常清却怒了:“我投靠你是因为仰慕你得高义,这才不经人介绍而自荐,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高仙芝被这个跛脚的家伙缠得没办法,只好收下了他。 谁知道这个决定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平定达奚部叛乱战后,封常清私下写了一份战报交给高仙芝,一下子震惊了坐主。这份报告太漂亮了,“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从此两人在西域征战,配合默契,都成了响当当的名将。 高仙芝率领步骑一万人远征小勃律,翻越帕米尔高原,攻克小勃律国都,小勃律王夫妇被俘虏,西域各国重新归附唐朝。封常清也不甘示弱,天宝十二载,封常清已是一方节度使,他率军进攻大勃律国,大败其众,再度将吐蕃的势力驱逐了出去。 可惜,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唐朝有战斗力的军队全在边军,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叛军一路南下,进展神速,封常清、高仙芝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封常清以范阳节度使身份奔赴洛阳,在当地募兵构建东都防线。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从朔方、河西、陇右抽调的兵马,以及新招募的关辅士卒,合计五万人奔赴陕州。 结果可想而知。才六天时间,封常清的6万大军一败再败,洛阳丢了,唐军溃逃至陕州。封常清认为,眼下凭手中的兵力以及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士兵,即使在陕郡布防,也挡不住叛军。而唯一能挡住叛军进攻步伐的办法,就是退守潼关。 这个决策其实是对的。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是一座险关,凭借天险死守,可以弥补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缺点。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修筑城防,训练士卒,叛军兵临潼关城下时,无法攻破,只好退兵,潼关算是暂时保住了。 但是,唐玄宗等不及了。焦虑又惶恐的唐玄宗只等待了半个月。当皇帝已有四十余年,他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相比那些边将,他更信任宦官。这时候,那个小人边令诚开始发挥作用了。 边令诚能力不足,却处处干预高仙芝、封常清的军务,同时还索取贿赂。在遭到拒绝后,边遂诬陷”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直接就派人去杀两位大将。 十二月,七十岁的唐玄宗耗干了耐心,他派宦官边令诚到潼关,一日之内诛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潼关血案。 临死前的一幕让人唏嘘。当时,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来,问那些士兵,说他贪污,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高仙芝又回头看封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这场杀戮直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封常清与高仙芝的相继处死是唐王朝自毁长城的开始,之后的哥舒翰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他们一心为国,却无法赢得唐玄宗的信任,在奸臣与宦官的夹攻之下败亡。 高仙芝、封常清遭到宦官陷害,被李隆基杀掉。这时,各地的勤王大军也陆陆续续抵达长安周围,李隆基遂以哥舒翰为统帅,带着20万大军进驻潼关。但是唐玄宗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唐玄宗被当前阶段的一些胜利冲昏了头脑,更加上奸相杨国忠在旁边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一次次的上奏表明利害,但唐玄宗根本听不进他的金玉良言,逼着他率军出关,最后竟把哥舒翰给逼哭了。 六月己丑,哥舒翰领兵八万与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唐军大败,死者十之六七,仅八千余人返回潼关。辛卯,崔乾祐攻克潼关。潼关一失,长安门户大开,唐玄宗只能西逃,在马嵬坡还发生了兵变,杨贵妃被缢死。 这一连串的昏招,源头就是对高仙芝、封常清的冤杀。如果李隆基不瞎干预的话,无论是封常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作为一代名将,他们都是有能力守住潼关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唐玄宗的猜疑和宦官的进谗,葬送了两位名将,也葬送了大唐的盛世。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