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德国拿出7万件中国文物,强势开出3个亿的天价。正在中国犹豫时,德国却以3000万美金,把文物卖给了新加坡。 一船千年唐代珍宝,竟成了商人手中的筹码。德国人沃特法打捞出6万7千件中国文物后,向中国开价4000万美元,而转手卖给新加坡却只要3000万。这场文物争夺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算计? 1998年,一位印尼渔民在勿里洞岛附近16米深的海底发现了黑石号沉船。这艘沉睡千年的唐代商船,即将引发一场跨国文物争夺战。 德国水泥厂老板沃特法无意间听到员工的闲聊,得知在印度尼西亚海域的某处,沉睡着一艘装满中国古代珍宝的沉船。从小热爱探险的沃特法,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即组建专业团队,经过将近一年的水下作业,共出水文物超过6万7千件,其中仅中国瓷器就高达67000多件。 沃特法的发现震动了世界。在一件瓷碗上发现了”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的铭文,专家确认这是迄今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海上贸易遗存。船上还出水了三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在学术界如石破天惊,将青花瓷的历史提前到了唐代。 消息传回中国后,文物界立刻沸腾了。从2002年开始,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提出了购买意向。这批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珍宝,理应回到祖国怀抱。 沃特法却开出了令人咋舌的价格。他要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把所有文物打包出售,并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当时的4000万美元相当于3亿多人民币,高额的费用让许多想要收购文物的单位观望。那个年代,国内博物馆系统的年度预算极其有限,拿出如此巨资几乎不可能。 沃特法拒绝中国收购的理由是,黑石号并不是中国的船只,而是一艘由阿拉伯人建造的单桅缝合商船,根本不是中国的产物。他坚持按照国际海洋法,在公海打捞的物品归打捞者所有。 就在中国方面为天价犹豫不决时,新加坡突然杀出。沃特法突然和新加坡方面达成了合作,先是”圣淘沙”机构买下文物数年的展览权,然后筹集资金将这数万件文物买下。 令人意外的是,同样的文物,沃特法给新加坡的价格竟然更便宜。2005年,这批文物被新加坡以3000余万美金买下,比向中国开价的4000万美元整整少了1000万。购买文物的钱由华裔富商邱德拔的后人捐献,邱德拔曾是新加坡首富,总资产达26亿美元。 这种差别定价让中国文物界深感不满。同样的中国文物,为什么对中国要价更高,对新加坡却愿意降价?沃特法的做法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批文物最终落户新加坡,在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一层永久展出。新加坡政府将其视为镇馆之宝,精心保护和展示。“黑石号”就像一颗恒定的时间胶囊,将一千年前的海上贸易盛景封存其间。 这批文物的学术价值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唐代陶瓷以外销为主的是越窑青瓷,但”黑石号”的发现表明,长沙窑才是当时最主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出水的唐青花证实了9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已经通过海上丝路远销海外。 2020年恰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黑石号”文物展,共展出248件文物,其中包括168件黑石号出水珍品。这是”黑石号”沉船文物首次亮相中国,也是海外发现最大体量唐代文物的第一次重归故里。 虽然这批国宝暂时无法永久回归,但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中国制瓷工艺的精湛,更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据推测,黑石号当时满载货物从中国途经东南亚返回阿拉伯,不幸在勿里洞岛附近触礁沉没。 一船唐代珍宝的归属,折射出文物保护的复杂现实。面对流失海外的文化瑰宝,我们既要理性看待历史,也要珍视每一次回归的机会。你认为这些文物最终应该归谁所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1998年,德国拿出7万件中国文物,强势开出3个亿的天价。正在中国犹豫时,德国却
熹然说历史
2025-09-17 21:3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