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姓埋名”低调做人40年,直到1978年,总理去世两

熹然说历史 2025-09-17 22:39:39

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姓埋名”低调做人40年,直到1978年,总理去世两年后,他的身份才被曝光:父子俩竟然只见过一次面! 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亲生子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很少有人知道,总理其实有一位义子,而且是唯一的义子。这个人叫王戍,他们父子俩一生只见过一次面,从1939年到1978年,整整40年间,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939年春天,绍兴城里柳絮飞舞,17岁的王戍怎么也想不到,这次陪表伯祭祖的经历会改变他的一生。王戍的祖母周桂珍是周恩来的嫡堂姑母,按亲戚关系,王戍是周恩来的姑表侄儿。当时正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日,学校放假,王戍有机会陪周恩来去祭祖。 这次相遇完全是个意外。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后,以清明节探亲祭祖扫墓为名绕道浙江,来到绍兴,实际上还有两个目的:联系中共浙江省委地下组织,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六亲不认”的造谣宣传。 乘乌篷船去先祖墓地祭拜后,一行人又去游览大禹陵。年轻的王戍对大禹陵很熟悉,给大家讲起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讲得条理清晰,感情充沛。周恩来听后很高兴,补充说禹在治水、发展农业方面都做了许多好事,还曾制造九鼎。 当看到大禹塑像供壁上画的九把斧头时,周恩来故意问同行人员这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摇头说不知道,只有王戍说:“表伯,刚才你不是说大禹曾铸造九鼎,九鼎代表九州,我想这九把斧头和九鼎会不会是一个意思呢?”这个聪明的回答让周恩来对他刮目相看。 祭祀游览归来,周恩来应邀到姑父王子余家吃晚餐。饭后,大家请他题字,周恩来欣然答应,为王戍题写了”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这句话瞬间点燃了少年的抗日热情。 抗战爆发后,每个有志青年都想上前线报国。王戍知道周恩来是大人物,对他非常崇拜,于是就当着大家的面提出,想跟着周恩来一起参加革命,出去抗日。周恩来看着这个一脸稚气的孩子,略微迟疑后说:“你年纪还小,应该继续上学,这次还不能带你出去”。 看到王戍失望的样子,周恩来慈爱地把一只手搭在王戍稚嫩的肩膀上说:“你先留在学校好好学习,等到长大了再报效祖国。我的身边也没有孩子,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干儿子呢?” 王戍的父亲让他向周恩来行三鞠躬礼,并当众叫一声”干爹”。周恩来随即为王戍题字”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周恩来”,慕向是王戍的字,义儿就是义子的意思。 虽然作为周总理义子,但此次见面以后,王戍再也没有见过周总理一面。周恩来临走前,还从金华将自己的照片寄赠给王戍,在照片背后写着:“慕向表侄义儿存念周恩来廿八・四・五”。 第二年,日军攻到浙江绍兴后,父亲王贶甫担心王戍的安全,便从浙江转到福建生活。在福建,王戍先在银行工作,但没有荒废学业。一直记着周总理教诲的王戍努力学习,194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1949年毕业后,王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先在福建政府机关工作,后来调到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从此,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教育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王戍曾给周总理写过很多封信,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家庭生活等等。看到这些信后,周总理也非常高兴,多次跟邓颖超夸赞戍儿有出息,但是,周总理却始终没有给他回过信。 周恩来不回信的原因是怕王戍因为与他有过这层关系而产生优越感,也怕王戍所在的地方单位领导知道王戍的这一背景后对他给予特殊照顾。周总理曾写过一份《告亲戚朋友》书,其中有一条为”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恩来的关系”。 王戍理解了义父的良苦用心。在教育行业中,王戍一直秉承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意志,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不提与周总理的关系一字,一直到退休。王戍从1949年上海解放起就参加了南下服务团,到福建后,先后在福州市政府和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一直到离休,没”沾”上周恩来的任何”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王戍像全国人民一样悲痛万分,但他依然保持着沉默,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特殊身份。 1978年,绍兴市委为了整理周总理1939年绍兴之行的相关资料,请王戍回绍兴回忆整理。回忆中,王戍思及家乡故居,看到周总理曾经走过的地方,突然心生感慨,说出了一句让在场人们震惊的话:“有一件事情不是秘密,但是我从未说过,其实我是周总理的儿子……” 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幅珍藏了四十年的字迹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我跟周总理只有一面之缘,但是我对他的父子感情和孺慕之情,从来没有减少”,王戍平静地说道。 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默默奉献。他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要求特殊待遇,而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义父的教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而奋斗。40年的沉默,见证了一代人的品格与风骨。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