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竟然有一个家族可以做到荣盛不衰,从第一代祖先贝兰堂算起,到现在都富了足足有17代了,上海的房产达到了上千栋,孩子也都是哈弗大学的高材生。 在中国,很多人都熟知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几乎所有的家族传奇,最后都会以分崩离析、财富散尽收场,可是在苏州,有一个家族却用足足十七代人的努力,打破了这种宿命。 他们起家于一间小小的药铺,走过五百年风风雨雨,如今依旧兴盛,他们在上海拥有近一千栋房产,后代子孙大多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长盛家族,这就是苏州的贝氏。 故事要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那时的贝兰堂带着家人迁到苏州,靠着一身医术和药材买卖,慢慢积攒了第一桶金,他做事讲究诚信,行医时从不因人贫富而厚此薄彼,有时甚至分文不收。 这样的口碑在当时极为重要,人们渐渐信任他,他开的药馆生意也随之红火,别人可能急于赚钱,而贝家却更在意长远名声,这种做法成了后来世代传承的根基。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第六代、第七代,贝家人不满足于单一的医药生意,他们开始涉足丝绸、茶叶,还开设钱庄,苏州是江南的经济重镇,商机繁多,贝家把握住了机遇,家业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当地数得上的望族。 那个时候,很多人家族因为奢侈挥霍走向没落,但贝家的家规里明确强调勤俭持家,教育子孙,每一代孩子都要读书,不许沉迷享乐,这让他们避免了豪族常见的内耗。 进入近代,贝家迎来了一次真正的飞跃,第十三代出了两位传奇人物,一个是贝润生,一个是贝理泰,贝润生最早看准了颜料的生意,当时西方的化学染料刚进入中国,价格高昂又被外国人垄断。 他硬是学会了外文,研究配方,终于在1906年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地球牌”染料,特别是翡翠绿,一推出就轰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颜料大王”。 靠着这笔财富,他又把目光投向房地产,在上海大规模买入房产,据说他买下了近千栋房屋,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这门生意,他却敏锐地抓住了城市扩张的趋势。 这些房产几十年后价值翻了数十倍,奠定了家族坚不可摧的经济基础,他还用八十万两白银买下已经破败的狮子林,修缮一新,后来干脆捐给国家,展现出不一样的格局。 贝理泰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在1915年创办银行,提出只需一块银元就能开户的政策,这在当时是惊天动地的创新。 过去银行都是富人才敢进的地方,他这一举措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普通百姓存款,银行声誉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后来他还在上海投资房地产,让家族的产业链更加稳固,金融与地产一南一北,把贝家推上了全国舞台。 财富越积越多,家风却没有松懈,贝润生定下的“三不家训”:不许纳妾、不许抽大烟、不许分家产,看似苛刻,实际上避免了很多豪门乱象,后代子弟不能沉溺声色犬马,也不能为争夺财产撕破脸面。 这些规矩保证了家族能一直齐心协力,到了贝祖诒这一代,他年纪轻轻就管理多地银行业务,在风云动荡的年代仍然坚持诚信。 有一次银行保险箱的金条丢失,他主动赔偿客户二十根金条,结果后来发现是老鼠叼进了墙洞,虽然虚惊一场,但他的担当传遍大街小巷,家族的声誉再次得到巩固。 如果说财富和声誉是家族的外壳,那么教育便是他们真正的灵魂,贝家几代人不惜一切供子女读书,认为唯有知识才能真正传承家业,到了贝聿铭这一代,这份坚持开花结果。 贝聿铭从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里长大,对建筑产生了兴趣,后来他远赴美国求学,进入哈佛和麻省理工学习建筑,成为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从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到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再到苏州博物馆,都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气韵。 他虽然旅居海外,却始终强调自己是苏州人,等到祖国需要时,他毅然回国参与建设,设计了香山饭店、中银大厦等地标。 贝聿铭的成就并非偶然,他的父亲对教育的重视让他有机会站上世界舞台,而这种价值观也一代代延续下来。 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投身建筑行业,到了第十七代,贝家的子孙依旧大多出身世界名校,哈佛几乎成了他们的家族传统,相比之下,财富只是外在的,真正能代代传递的,是教育、诚信和责任。 从明朝的一间小药铺,到今天的世界建筑舞台,贝家走过五百多年,始终繁荣,他们的秘诀很简单:把财富当作工具,而不是终点;把教育看作家族最重要的投资;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大多数家族停留在“富不过三代”的命运里,贝家却用十七代人证明,只要守住价值观,财富和荣耀都能延续。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启示,钱财会消失,房产会老旧,唯有精神和学识,才能穿越时代,真正让家族长盛不衰。 信源:澎湃新闻——贝聿铭次子逝世,富过15代的家族传承的秘密是什么?
中国竟然有一个家族可以做到荣盛不衰,从第一代祖先贝兰堂算起,到现在都富了足足有1
如梦菲记
2025-09-17 12:41:40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