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1946年,美国在华驻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沈崇,而当时时代背景特殊,国共谈判破裂,大决战在即,美国驻军本就有很多非议,很多有识之士都为美国士兵的暴行奔走抗议。 抗战胜利那会儿,大家想的都简单,就是过安生日子。 可现实呢?美军在中国的名声,早就被他们自己一点点败光了。喝酒闹事、开车撞人,甚至调戏妇女,这些事儿隔三差五就上报纸,但最后大多不了了之。政府呢,得靠着美国的援助打内战,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百姓心里有火,但又能怎么样?这种憋屈,就像一口浓痰,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直到那个平安夜,一根火柴扔进了火药桶。 出事的是个叫沈崇的姑娘,19岁,北大先修班的学生。这姑娘家世可不一般,曾祖父是晚清名臣沈葆桢,两江总督,办洋务的,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往上再捋,她家跟民族英雄林则徐还有亲戚关系。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绝对是顶级的名门望族。 可这一切,在两个喝了酒的美国兵眼里,什么都不是。12月24号晚上,沈崇看完电影,一个人回家,在东单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下士皮尔逊和二等兵普利查德给盯上了。他们把她强行拖到练兵场的空地上,施暴了三个多小时。 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哪家普通姑娘身上,可能就被压下去了。但沈崇的身份,让这件事根本捂不住。一个国家的精英后代,在自己国家的首都,被“盟友”的士兵像对待战利品一样蹂躏,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了,这是赤裸裸地往整个民族的脸上扇巴掌。 消息一传开,整个北平都炸了。最先站出来的是学生,北大的、清华的,几千人走上街头,高喊“美军滚出中国!”。你想想那画面,一群手无寸铁的年轻人,堵着美军的吉普车,胸口的热血比冬天的寒风还烫。这种愤怒是装不出来的,那是积压了太久的怨气和屈辱,一下子全喷发了。 事情闹得这么大,老蒋坐不住了。他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了谁?宋美龄。 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常年跟美国上层打交道,最懂怎么跟美国人“沟通”。她先是跑到医院,拉着沈崇的手,又是安慰又是掉泪,当场认她做干女儿,承诺一定严惩凶手。这套操作,安抚了受害者家属,也给国内的舆论一个交代。 转过身,她就去了美军拘留所,见了那个主犯皮尔逊。这哥们儿起初还挺横,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德行。宋美龄没跟他废话,直接摊牌:“你强奸的不是一个普通女孩,是中美关系。想活命,就老老实实写认罪书,我保你不死。”她用中国人的死刑威胁,加上“保你不死”的承诺,软硬兼施,让皮尔逊签了字。 对内,她展现了“国母”的温情与决断;对外,她拿到了凶手的认罪书。看起来,正义马上就要来了。1947年1月,美军军事法庭开庭,判了皮尔逊15年。消息一出,很多人都松了口气,觉得这次总算没丢人。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儿翻篇儿的时候,更打脸的操作来了。仅仅几个月后,美国海军部就以“证据不足”为由,推翻了判决。皮尔逊不仅被无罪释放,还官复原职,拍拍屁股回国了。 这个结果,就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结结实实地抽在所有中国人的脸上。宋美龄的“干女儿”白认了,她的“保证”也成了一句空话。所谓的“中美友谊”,在人家眼里,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士兵的军籍重要。 说完宋美龄,咱们再聊聊另一位大人物,胡适。 胡适当时是北大校长,自由主义的旗手,一辈子都在宣扬美国的民主和法治。案子一出来,学生们群情激愤要罢课,胡适是怎么做的?他劝学生们冷静,说“这只是个别人的野蛮行为,我们应该相信美国的司法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交代”。他甚至在报纸上发文,呼吁大家不要把刑事案件政治化,以免伤害“中美邦交”。 开庭那天,胡适西装革履地去了法庭,以一个法学博士的身份,向记者表达了他对美国司法的“信心”。他可能真心相信,自己学了一辈子的那套理论,能够跨越国界,带来正义。 然而,当皮尔逊被无罪释放的消息传来时,这位大知识分子彻底傻眼了。他气得给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打电话抗议,可对方除了几句客套话,什么实际行动都没有。据说,胡适后来在日记里非常痛苦地反思,承认自己高估了强权的道德,也低估了主权的重量。一个连自己国家国民都保护不了的政府,谈何让别人尊重你的法律和国民? 一个国家的尊严,从来不是靠别人的“公正”和“施舍”得来的。 沈崇案就像一面镜子。宋美龄代表的,是国民政府那种想靠“人情”和“手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外交策略,结果被人耍了。胡适代表的,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抱有的天真幻想,结果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而那些走上街头的学生,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喊出了一个真理:想要不被欺负,你得自己站起来,自己有力量。 至于沈崇本人,她后来改名叫沈峻,嫁给了著名漫画家丁聪,从此再也不提那段往事,把所有的伤痛都埋在了心底,直到2014年去世。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