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1999年马云第一次到我家,找我投资,我看了他一眼,就觉得这个人面相十分

悠然话史 2025-09-16 12:27:38

向太:“1999年马云第一次到我家,找我投资,我看了他一眼,就觉得这个人面相十分奇特,但是聊了一晚上,这个人迟迟不肯开口,让我很疑惑。” 2024年,向太在一档访谈节目里聊起过往投资经历,当提到1999年与马云的会面时,她停顿了几秒,笑着说:“现在想起来,那真是我这辈子最‘眼拙’的一次——明明机会就摆在面前,却因为看不懂、想不通,白白错过了。”   这个让向太遗憾多年的“机会”,在1999年的那个下午,是以如此“普通”的方式开场的。 那天马云来向家时,没穿西装,没带精致的商业计划书,就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条纹衬衫,手里攥着个旧保温杯,里面装着泡好的茶。 向太后来回忆:“他进门时我还愣了一下,心想‘朋友说的创业者,怎么看着像刚从实验室出来的工程师’?”   彼时的马云,刚经历过两次创业失败。1995年做“中国黄页”时,他跑遍杭州的企业,却没几个人愿意相信“网上能做生意”;1997年去北京做外经贸部的项目,最终也没能坚持下来。 1999年年初,他带着18个伙伴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家里,凑了50万元成立阿里巴巴,账上的钱连半年都撑不过,找投资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经朋友牵线,他才得到与向华强、向太见面的机会——在当时的香港,向家不仅在娱乐圈有影响力,在商界也握着不少资源,对马云来说,这或许是能让阿里巴巴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可见面的过程,却完全出乎向太的意料。马云坐下后,没提“需要多少钱”,也没说“公司快撑不下去了”,反倒从“互联网能改变世界”说起,嘴里蹦出的“电商平台”“全球贸易”“中小企业赋能”,听得向华强悄悄跟向太说:“这人该不是来给我们普及新技术的吧?” 向太盯着马云的脸,越看越觉得“不合常理”——香港商界信“面相”,身边的风水先生总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富贵相”,可马云高颧骨、深眼窝,下巴线条锋利,怎么看都不符合传统认知里的“能成事的脸”。   那天从下午三点聊到晚上七点,话题始终围着“互联网的未来”转。 马云说“以后大家买衣服不用逛商场,在网上点几下就能送到家”,向太忍不住问:“看不见摸不着,人家怎么敢买?”马云说“我们会建一套信用体系,让买家卖家都放心”; 马云说“以后小企业能通过互联网把货卖到国外,不用再看大外贸公司的脸色”,向华强又问:“这得花多少钱?怎么赚钱?”马云却只说“先把事做起来,赚钱是早晚的事”。   晚饭时,马云没怎么动筷子,继续跟向太夫妇聊“阿里巴巴要做80年”。 向太后来坦言:“我当时都准备好他开口要钱了,哪怕要500万、1000万,我大概率都会答应——一是给朋友面子,二是他眼里的那股劲,太让人难忘了。可他就是不提钱,只说他的‘蓝图’。”   马云为什么不提钱?后来向太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当时的他,已经跑了十多家投资机构,每次一开口说“需要资金”,要么被直接拒绝,要么被追问“盈利模式”,他怕这次再急着提钱,又会重蹈覆辙。 他想先让向太夫妇看懂“互联网的价值”,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这个项目,而不是单纯“花钱帮朋友一个忙”。 可他没料到,在1999年的香港,娱乐圈和传统商界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停留在“新奇玩意儿”的阶段,向太夫妇根本无法理解他口中的“未来”。   那次见面后,双方没再联系。马云继续四处找投资,直到1999年10月遇到孙正义,才拿到2000万美元融资;而向太,直到2003年淘宝火起来,才突然意识到“当年马云说的不是空话”。 有次在商业活动上,有人跟向太开玩笑:“要是当年投了马云,现在身家得翻多少倍?” 向太却摇头:“不是钱的事,是我明白一个道理——以前信面相、信经验,可马云让我知道,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靠的不是这些,是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   后来向太投资电影、扶持新人,都改了以往的习惯——不再仅凭“看着顺眼”“有人脉”做决定,而是会花时间研究项目本身。 她常跟身边人说:“1999年错过马云,不是我运气不好,是我认知不够。 那个拿着旧保温杯聊互联网的年轻人,教会我的不是‘怎么投资’,是‘永远别用过去的眼光,看未来的事’。” 信源:向太陈岚:99年马云初次来我家,没想到他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网易

0 阅读:95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