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究竟有多“恶”?女人做挑夫17年养活3个孩子,却被全村人排挤,连丈夫的哥哥都对她厌恶至极,公婆对她更是恨之入骨,然而他们口中的“恶女人”却被央视点名表扬。 汪美红的故事,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那年她刚结婚,日子虽清贫,但还能盼个头。可第一个孩子出生就让她被贴上“晦气”的标签: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化病,几近失明,村里人怕得要命,说这孩子是“怪物”,说她命不好,克夫克子,连狗都不敢靠近她家。 她没时间哭,更没资格崩溃,第二胎是一对龙凤胎,健康,算是给她喘了口气,可还没来得及高兴,1994年丈夫在一次工地干活时意外身亡。 村里人立刻“坐实”她是“克夫命”,公婆当场翻脸,丈夫的哥哥指着她鼻子说她是“扫把星”,把她赶出家门,邻里不借粮、不借钱,看她如瘟疫,近她如豺狼。 这不是电影桥段,是现实中的“群体审判”,她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连口饭都成了问题。可她没去求谁,她选择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去当挑夫。在男人扎堆的活计里,她成了齐云山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挑夫。 刚去时连山上的头头都说:“你一个女人,干不了这活。”她跪下来求试工三天,三天后没人再质疑她。七公里长的山路,3700多级台阶,一趟三四小时,挑一百多斤货,她一干就是17年,别人一天两趟,她三趟,别人挑货,她挑命,挑的是三个孩子的未来。 挑断了五十根扁担,磨破了一百多双鞋,她不曾抱怨一句,孩子没人带,她就把孩子绑在桌腿上,回来时常看到孩子坐在屎尿中,她说:“我就当挑的是孩子,我要把他们挑出这个山沟沟。” 她挑出了答案。大儿子学会盲人按摩,能自食其力;龙凤胎双双考进重点大学。央视专访她,称她“了不起的母亲”;她被评为“安徽好人”、“黄山十大杰出母亲”。 还有一位非遗传人,主动提出资助两个孩子大学学费,有人被她感动,捐出30万元,专门资助像她一样的母亲。 她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改编成沪剧《挑山女人》巡演全国,越来越多人知道她,尊敬她,敬佩她,可就在她被世界拥抱的那一刻,她的村庄却把她推得更远。 村民开始说:“她肯定把那30万捐款私吞了!”、“一个克夫的女人,凭什么上电视?”、“她这样是好人,那安徽是没人了。” 她试着解释说钱不是自己的,可没人听,婆家依旧冷眼,丈夫的哥哥依旧厌恶,不少村民甚至上门要钱,她最后选择沉默,继续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经营一个小卖部,她说:“我从没恨过谁,齐云山养大了我的孩子,我感激它。” 她的荣誉成了她的“原罪”,她的努力成了“炫耀”,她的坚持成了“装样”。人们不是看不见她吃过的苦,而是不愿承认那个他们曾经嘲笑、看不起、排斥的女人,竟然真的做成了他们做不到的事。 这不是孤例,在很多封闭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的逆袭,不被视为值得祝贺,反而被当成威胁,越是靠自己活得好,就越容易招来“红眼病”,这不是她的错,而是人性的裂缝。 命运很冷,但她比命更硬2011年,齐云山隧道通车,挑夫行业消失了,她也停下了那条走了6000多趟的山路,有人说她终于可以歇歇了,她却又开始在山脚下开起了小卖部和“挑山女茶馆”,孩子们毕业工作,生活安稳,她终于不用再一肩挑起整个家。 可她没有走出那个村庄的“恶意结界”,她的故事成了全国励志范本,却始终没能感动她的邻里乡亲,这其中的荒诞,不是她活得不够好,而是她活得太好了。 人们喜欢看到苦难中的善良,却难以接受苦难者获得成功。当她还在挑扁担时,大家只觉得她可怜;当她成了“安徽好人”,他们就觉得这是“抢了风头”,这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心理落差。 从一个盲人孩子的母亲,到挑山女,再到“安徽好人”,她的每一步都踩在了血泡和委屈上,但她从没让这些苦,变成她对别人的恨,她的肩膀挑起了三个孩子,也照见了这个社会对“成败”的扭曲定义。 她不是“恶女人”,但她活得比许多“好人”都要清醒。她说:“我挑的是孩子,不是命。”可我们都知道,她挑的恰恰就是命。那是一个女人在极端环境下,对命运的最有力回应。 如今的汪美红,依旧住在那个村庄,依旧卖着茶水,偶尔接待游客,讲讲她的故事,她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苦也没觉得苦,现在孩子们都争气,我也就值了。” 她没离开那个伤她最深的地方,因为她从没想过逃。她说:“齐云山养大了我的孩子,我感激它。”这句话不只是对山的感恩,更是对生活的和解。 她用17年的背影,换来了孩子的前程,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种力量:你可以不被理解,但你必须坚持,你可以被排挤,但你不能被打倒。 参考资料: 安徽女子“挑山”17年,养活3个孩子,央视点名表扬,却被全村人排挤和唾骂 2025-06-25 腾讯网
.刚送走个对华强硬的石破茂,转头就要迎来个更疯的女人,石破茂下台才几天啊,现在呼
【11评论】【1点赞】
大鹅
善良!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
杨桃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点赞]
耗子尾汁
[赞]
欢乐马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坚强而又伟大的的女人,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