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成了最大的包租公,康熙皇帝拿他没有办法,任由施琅留下了后代200年也花不完的遗产。 靖海将军施琅完成了收复台湾的壮举,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功臣。 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却随即做出了一项引发后世百年争议的决定。 将台湾南部近半良田划归名下,摇身一变成为富甲一方的“包租公”。 更令人咋舌的是,清廷对此竟没有任何处理手段。 施琅的一生,与台湾、与郑氏家族的恩怨情仇紧密交织。 他早年追随郑芝龙,是他麾下精通水战的核心将领。 清军入关后,郑芝龙决意降清,施琅与他叔叔施福亦随之投效。 然而,清廷并未给予这位水上悍将足够的信任与重用。 郁郁不得志的施琅,最终选择重返郑成功阵营。 郑成功念旧情与才干,予以接纳。 但施琅性情刚烈,一次为报私怨,未经请示便擅杀郑军将领曾德。 他畏罪潜逃,再次投奔清廷。 此举彻底激怒了郑成功,下令处死了留在厦门的施琅之父施大宣与弟施显。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施琅自此与郑氏结下血海深仇! 在清廷,施琅的复台之路亦非坦途。 他曾三次率军攻台,均告失败。 康熙皇帝亲政后,虽有意解决台湾问题,但初期倾向于招抚。 施琅洞悉时局,早在康熙十四岁亲政不久,便上呈《边患宜靖疏》,力陈台湾孤悬海外,久必为患,必须武力收复。 然而,权臣鳌拜当道,此议被束之高阁。 施琅只能蛰伏等待,这一等便是十余年。 直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帝再次看向了东南。 福建总督姚启圣深知施琅熟悉郑军内情且精通海战,力排众议,以性命作保举荐他为攻台主将。 康熙最终被说服,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封太子少保衔,全权负责平台事宜。 首先他在福建厉兵秣马,精心筹备长达八个月之久。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亲率水师两万四千余人,战船二百三十余艘,自铜山誓师出征,直扑台湾门户,澎湖列岛。 澎湖海战,惨烈异常。 初战,施琅遭遇郑军水师主将刘国轩的顽强抵抗。 激战中,施琅右眼被铳箭所伤,仍坚持指挥。 此役,郑军副将林升亦被炮火重伤。 施琅并未气馁,他短暂休整,开始调整战术。 七月,清军与郑军展开决战。 施琅巧妙利用风向、潮汐变化,分割包围郑军船队。 最终,清军大获全胜,刘国轩败退台湾本岛。 此战,郑军主力几乎被全歼,五千余人被俘,万余人伤亡,清军掌握了台海绝对控制权。 澎湖失守,台湾门户洞开。 此时台湾内部早已危机四伏。 郑经去世后,年仅十一岁的郑克塽在权臣冯锡范支持下继位,内部权力倾轧,人心惶惶。 加之清廷长期的经济封锁,岛内民生凋敝,渴望回归大陆的呼声日益高涨。 施琅审时度势,采取“剿抚并用”之策。 他释放部分郑军俘虏,带回招抚文书。 尤其重要的是,他利用与刘国轩的旧识,派遣其返回台湾劝降郑克塽。 刘国轩深知大势已去,力劝郑克塽。 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郑克塽接受了刘国轩的建议,上表请降。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军抵达台湾鹿耳门。 郑克塽率文武官员剃发易服,恭迎王师。 施琅入台后,第一件事并非耀武扬威,而是亲赴台南郑成功庙祭拜。 在郑成功神位前,他高度评价了这位民族英雄驱逐荷兰殖民者、开辟台湾的丰功伟绩,称他“忠义昭然,功在社稷”。 此举极大地安抚了郑氏旧部及台湾民。 台湾收复后,朝中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治理困难,主张弃守。 康熙帝也开始犹豫。 关键时刻,施琅上呈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他力陈三大理由。 其一,台湾乃东南沿海七省之藩篱,弃之则门户洞开,海寇、外夷必卷土重来,后患无穷。 其二,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弃之可惜。 其三,台湾郑氏余部及沿海流民众多,弃之恐再生事端。 这份高瞻远瞩的奏疏,最终说服了康熙帝,决定将台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设府置县,派兵驻守。 施琅也因此被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 然而,功成名就之后,施琅以安置旧部、酬谢功臣为由,利用职权,在台湾南部大肆圈占土地。 这些土地被冠以“施侯租田园”之名,竟占当时台湾已开垦良田的近半! 由于地租他被称为“施侯大租”。 更有甚者,施琅家族势力还向渔民强征“规礼”,盘剥无度。 曾经为统一大业披肝沥胆的民族功臣,转眼间成了台湾最大的地主和剥削者。 对于施琅在台的土地兼并行为,清廷并非毫不知情。 康熙、雍正两朝,均有官员弹劾。 然而,康熙帝念他收复台湾的不世之功,加之施琅在台势力已成,处理不当恐引发动荡,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直到乾隆年间,朝廷才派人赴台核查,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施琅及后代,安然享受着这份巨额财富长达两百余年,直至清末。 施琅的故事,是英雄史诗,也是一面映照人性复杂与历史吊诡的镜子,留给后人无尽的评说与思考。 主要信源:(新民周刊——郑成功本不叫郑成功,但收复台湾他成功了)
50多岁的康熙皇帝,在翻牌子时还经常翻年纪偏大的德妃的牌子,宫女们不禁悄悄说:“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