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韦皋早年在剑 外一带漂泊。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将女儿许配给他,可日子久了,便渐渐瞧不上他,那份嫌弃与日俱增,明里暗里都透着轻慢。 建中四秋,在益州城内,一位名叫韦皋的落魄书生,正经历着人生最寒冷的冬天。 彼时无人知晓,这位寄人篱下的女婿,竟会在日后上演一出活生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咱们一块来看看他的翻身史。 韦皋本是才华横溢之士,早年漂泊剑南道,幸得时任西川节度使张延赏赏识,将女儿许配于他。 然而,这桩看似攀附高门的婚姻,并未带来长久的安稳。 日子一久,张延赏见韦皋功名未显,仕途无望,那份最初的赏识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长的轻视与不耐。 堂堂节度使府邸,韦皋的身影愈发显得格格不入,岳父眼中流露的鄙夷,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读书人的尊严。 壮志难酬,韦皋只得常去节度使幕府,与幕僚宾客们饮酒谈笑,试图驱散心底的孤寂与愤懑。 然而,这短暂的逃避,在张延赏眼中更成了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的铁证。 终于,在一次宴席之后,张延赏开口:“幕府之中,皆是当世才俊,连本官亦需礼让三分。韦郎若无要事,日后便不必常来了。” 这近乎驱逐的言语,彻底寒了韦皋的心。 真正点醒韦皋的,是他的妻子。 这位出身高门却慧眼识珠的女子,眼见丈夫在父亲的白眼中日渐消沉,心中痛惜不已。 她深知丈夫胸有丘壑,绝非池中之物。 于是,他耐心相劝:“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志在四方,何处不能安身立命?如今困守于此,仰人鼻息,忍气吞声,岂是男儿所愿?我既嫁你为妻,天涯海角皆是家,纵然茅屋草舍,亦能遮风挡雨。何苦在此受尽屈辱,徒惹天下人耻笑?” 妻子的话语,彻底点明了韦皋。 他终于明白,继续滞留,不过是自取其辱。 决心已定,韦皋向张延赏辞行。 张延赏态度冷淡,仅以五匹粗帛相赠,敷衍打发。 妻子深知父亲心思,不忍丈夫如此寒酸离去,又不敢公然违逆父意,只得私下悄悄添了二十匹帛,塞入韦皋的行囊。 正当韦皋收拾行装准备启程之际,府中恰巧来了一位益州女道士。 那女道士瞥见韦皋离去的背影,急忙询问张夫人:“方才那位身着绿衣、步入西院的是何人?” 张夫人答曰:“正是我家女婿韦皋。” 女道士断言道:“此人贵不可言,日后功业远在宰相之上!福泽将至,不出数年,必当重返此地,执掌节度使大印!夫人务必善待于他!” 张夫人追问缘由,女道士默默道:“贵人出行,自有神明护佑。寻常宰相身边不过一二十位阴差随行,而这位绿衣郎身后,竟有上百之众!” 张夫人本就心疼女儿女婿此去前途未卜,又闻此惊人预言,又惊又喜,连忙将此事告知张延赏。 岂料张延赏勃然大怒:“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竟信此等无稽之谈!我将女儿嫁他,已是恩典,嫌礼薄可再添,何须借鬼神之言来糊弄于我?” 盛怒之下,他仅命人再添了五匹帛,便挥手打发韦皋速速离去。 当日,韦皋便带着满心酸楚与不甘,离开了益州城。 一个多月后,韦皋抵达岐州。 岐州节度使风闻他是张延赏的女婿,虽见他形容落魄,念及旧情,还是将他收留于幕府之中,担任幕僚。 韦皋抓住机遇,展露才华,处事干练,深得上司赏识。 不久,节度使便上奏朝廷,举荐韦皋担任大理评事。 韦皋在任上秉公执法,断案公允,很快又升迁为监察御史。 因才能卓著,不久又被任命为陇州刺史,治理一方。 正当韦皋在陇州励精图治,渐入佳境之时,一场席卷天下的巨变骤然降临。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叛将朱泚占据长安,自立为帝。 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天下震动,藩镇割据,朝廷与地方的联系几近断绝。 京师粮草断绝,禁军将士饥寒交迫,危在旦夕。 值此危难之际,韦皋镇守的陇州,成为维系朝廷命脉的关键通道。 他排除万难,组织人力物力,一趟趟将粮秣贡品,运抵奉天行在。 德宗皇帝在奉天困守孤城,对韦皋雪中送炭的忠诚之举感念至深。 叛乱尚未平息,便破格提拔韦皋为御史中丞,兼任行在军粮使,全权负责前线至关重要的粮草转运事务。 韦皋不负重托,保障了平叛大军的后勤供应,为最终平定朱泚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784年,叛乱平定后,德宗皇帝重返长安。 论功行赏之时,韦皋的忠诚与功绩尤为耀眼,德宗皇帝直接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西川节度使,接掌的,正是当年张延赏坐镇的那片富庶之地剑南西川。 当韦皋荣膺西川节度使的消息传回益州,张延赏如遭雷击。 他拔出佩剑,竟要剜去自己的双眼,哭喊着要惩罚自己的有眼无珠! 不久,又听闻韦皋即将入京觐见,张延赏想起当年自己撂下的狠话和刻薄嘴脸,哪里还有半分颜面再见这位如今位高权重、深得圣眷的前女婿? 只得找借口提前离京。 韦皋的故事,印证了那句古话,真金不怕火炼,困龙终有上天时。 主要信源:(人民网——一名 妓 女 引发一场国难:唐朝无力还手吐蕃来犯)
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污了那么多钱,花得完
【3评论】【8点赞】